昨日雨寒今日热,午风儿女钗符。
大夫角黍意何如。九江山九面,九逝郢魂苏。
满酌雄黄除恶酒,老夫醉颊回朱。
三年蓄艾计非疏。南山骑虎去,不见鬼捓揄。
昨日雨寒今日热,午风儿女钗符。
大夫角黍意何如。九江山九面,九逝郢魂苏。
满酌雄黄除恶酒,老夫醉颊回朱。
三年蓄艾计非疏。南山骑虎去,不见鬼捓揄。
这首《临江仙·其二》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期诗人沈曾植所作,描绘了端午节前后天气变化和节日风俗。首句“昨日雨寒今日热”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从雨后凉意到夏日炎炎的转变,富有生活气息。次句“午风儿女钗符”则描绘出端午节孩子们佩戴香包的情景,展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大夫角黍意何如”暗指屈原投江的故事,角黍即粽子,表达了对这位古代忠臣的怀念和敬仰。“九江山九面,九逝郢魂苏”进一步深化了对屈原的追思,以数字九象征多和遍,寓意屈原的精神影响深远。
下片“满酌雄黄除恶酒”写端午饮雄黄酒以驱邪避疫的传统习俗,而“老夫醉颊回朱”则以个人醉酒的形象,寓含对节日习俗的沉浸和享受。“三年蓄艾计非疏”表明诗人对端午节的准备并非轻率,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最后两句“南山骑虎去,不见鬼捓揄”以奇特的想象收尾,南山骑虎可能象征着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而“不见鬼捓揄”则寓意在端午的庆祝中,邪恶被驱逐,人间充满祥和。整体上,这首词通过端午节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