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烟波好,公乘笠泽槎。
我泛江门月,乾坤共一家。
何处烟波好,公乘笠泽槎。
我泛江门月,乾坤共一家。
这首明代诗人陈献章的《武进八景为徐岭南纮作(其二)笠泽烟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广阔的水乡画面。首句“何处烟波好”,以问句形式引出,表达了诗人对烟波浩渺、景色宜人的向往和探寻。"公乘笠泽槎"中的"公乘"可能是指某位友人或泛舟之人,乘坐着像竹筏一样的小舟在笠泽(古代湖泊名)上畅游,形象生动。
"我泛江门月",诗人加入自我,想象自己也在月光下泛舟江面,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乾坤共一家”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境界,诗人将宇宙万物视为一体,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哲学思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意象,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情趣。
客子下水船,幽士登山屐。
二事莫与谋,聊复尽此日。
山房富薪水,泥墐仍纸羃。
沈痾快一洗,清吹生两腋。
徐岩旧所访,举步能历历。
树树虽剪伐,苔藓更襞积。
盖可买以居,惜哉无巨力。
旁谁斫幽径,复道精庐立。
新亭踞其上,远水山四壁。
骤来落日挂,忽去昏鸦集。
不惟我友俱,携子仍弟侄。
民生固常苦,此适未易得。
物役不可留,溪流还汰击。
洞庭吞天天无风,月印一镜星涵空。
波心千丈光五色,渔人啧啧疑垂虹。
睨而视之寂不见,举网下罩追遗踪。
须臾雷轰怒涛吼,鼓荡六合雰溟濛。
所得非鱼亦非龙,炯然三尺贯当中。
肉销骨立精气融,铿鍧其声韬其锋。
越砥稍稍加磨砻,壮士见之肝胆雄。
雷焕已死不可起,有谁解识斗间气。
人疑龙泉或太阿,万古凡剑空一洗。
倚楼西北望边城,连月亘天烽火明。
隐忧枕上思请缨,夜半跃鞘床头鸣。
梦中见告若有神,吾价岂但直百金,吾勇岂但敌一人。
知君素有击楫中流心,誓当助君报国万里清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