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片段,通常被称为《中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即“中隐”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既不完全脱离世俗,也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
诗中开篇即提出大隐、小隐之说,通过对比两者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极端选择的质疑。随后,“不如作中隐”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主张,即选择一种介于世俗与山林之间、忙闲适中的生活方式。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生活的状态,它既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又保持了一定的自由和悠闲。这样的生活不仅避免了过度的劳累与贫困,也规避了富贵带来的忧患。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这两句则描绘了中隐生活中的经济状态,没有繁重的官职任务,却能定期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样的经济基础,为诗人所向往的那种自由和安逸提供了物质保障。
接下来的几句“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则是对朋友的一种邀请,表明在这种中隐的生活状态中,还能享受自然之美和人际交往的乐趣。
最后,“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一句总结了诗人的观点,即只有这样的中隐生活才是最为理想和值得追求的,它既保证了个人的幸福安康,也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平衡、自由而又不脱离社会的生活向往。白居易以其独特的思考和生动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
南丰冢木已萧萧,犹有门人守一瓢。
文彩自应传壶奥,典刑犹可想风标。
纷纷但见侏儒饱,寂寂谁歌隐士招。
十载敝冠弹未得,簪缨知复为谁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