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煞当年,别时不把归期定。雁鱼路梗。
两地无书信。昨夜西风,梦断愁难醒。纱窗静。
碧梧相映。疑是萧郎影。
悔煞当年,别时不把归期定。雁鱼路梗。
两地无书信。昨夜西风,梦断愁难醒。纱窗静。
碧梧相映。疑是萧郎影。
这首《点绛唇·忆别》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对往昔离别的深深怀念与哀愁。开篇“悔煞当年,别时不把归期定”,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过去未能妥善安排分别时间的懊悔之情,暗示了这次离别可能带有某种遗憾或不圆满的因素。
接着,“雁鱼路梗。两地无书信”两句,运用了“雁鱼”这一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强调了两人之间因距离和通信不便而产生的隔阂,进一步深化了分离的苦楚。这里的“路梗”不仅指实际的地理障碍,也暗喻了情感上的阻隔。
“昨夜西风,梦断愁难醒”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西风的吹拂,不仅带来了季节的更替,也触动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使得梦境破碎,愁思难以平复。这一句将自然界的变迁与人物内心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纱窗静。碧梧相映。疑是萧郎影”以静谧的场景结束,纱窗外碧绿的梧桐树仿佛映照出了思念之人(萧郎)的身影。这一画面既充满了想象的美,又蕴含着深深的期待与失落。碧绿的梧桐树与主人公的思念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对美好回忆的向往,也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整体而言,《点绛唇·忆别》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离别后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怀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体验。这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百年间,青史几多人物,俱委埃尘。
独先生斯世,炼气成神。
将我一支丹桂,换他千载青春。
岳阳楼上,纱巾羽扇,谁识天人。
千山短褐,掬水擎花,为君增祝灵椿。
遥想望、吹笙坐殿,奏舞鸾裀。
凤驭云帲不散,碧桃紫李长新。
愿分馀沥,九霞光里,相继朝真。
幽栖身懒动,邃庭悄、日偏长。
甚不隐山林,不喧车马,不断生香。
澄心淡然止水,笑东风、引得落花忙。
慵对鱼翻暗藻,闲留莺管垂杨。徜徉。净几明窗。
穿窈窕、染芬芳。看白鹤无声,苍云息影,物外行藏。
桃源去尘更远,问当年、何事识渔郎。
争似重门昼掩,自看生意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