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陡溪艰水,为亭跨上头。
是谁经意想,亦尽得风流。
有雨方成瀑,无风不作秋。
丹青虽入妙,可许逐时投。
山陡溪艰水,为亭跨上头。
是谁经意想,亦尽得风流。
有雨方成瀑,无风不作秋。
丹青虽入妙,可许逐时投。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亭子建于山溪之上,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观之中。首句“山陡溪艰水”,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势险峻、溪流湍急的画面,为整幅画面奠定了基础。接着,“为亭跨上头”一句,点明了亭子的位置,它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接下来的“是谁经意想,亦尽得风流”,表达了对设计者匠心独运的赞美,认为亭子不仅实用,更在美学上达到了极致。这种“风流”既指亭子本身的优雅,也暗含了它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意境之美。
“有雨方成瀑,无风不作秋”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条件对景色的影响。有雨时,溪水汇聚成瀑布,展现出动态之美;无风时,则呈现出宁静的秋日景象。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四季变换中的不同景致,也暗示了亭子作为观景之所,能够让人体验到四季更迭的美妙。
最后,“丹青虽入妙,可许逐时投”则表达了对亭子艺术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种随季节变化而欣赏的态度。这里的“丹青”借指绘画艺术,意味着亭子的设计和建造在美学上达到了高超的境界。然而,真正的美在于随时间、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鼓励人们在不同的时刻去感受和欣赏它的不同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亭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其在不同季节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创造的高度赞赏。
皇帝五年秋,皇华遣使行九州。
皇明明见万里外,犹恐阴噎生蜉蝣。
奉使代天明,四目达九幽。
假天喜怒私恩仇,欺皇明,是非一逆海倒流。
其中答理子,西边托周游。
西边有鸟其名为休留,复有老狐九尾而九头,扇妖作怪呼匹俦。
朘我赤子血,上敝十二旒。
力大泰山不可拔,答理子,一触泰山折之如不周。
呜呼汉有张纲,卫有吏酋,元有答理,足追前猷。
太史笔,不贬褒,我作歌诗继春秋。
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
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洪炉之燧光。
针窠数穴能起死,一百七十铜人孔窍徒纷厖。
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
百医精兵攻不得,火攻一策立受降。
金汤之固正捣穴,快矢急落如飞鸧。
梅花道人铁石肠,昨日二竖犹强梁。
明朝道人步食强,风雨晦明知阴阳。
老师药卷不受偿,何以报之心空藏。
施药胜施羊公浆,会有仙人报汝玉子成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