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三》
《偈二十四首·其二十三》全文
宋 / 释守卓   形式: 偈颂

过现无三世,星霜有四明。

秋残心似口,冬至眼如眉。

了了何依住,新新孰变移。

岁寒同饮啄,冷暖自家知。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哲理为底蕴,通过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来比喻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以及在面对这些变化时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与具体的自然景象相结合,使得诗歌既富有深意又具象生动。

首句“过现无三世”,意味着在时间的流转中,过去、现在、未来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这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循环、无始无终的观点,暗示了生命与宇宙的永恒性。

“星霜有四明”则描绘了一年四季的更迭,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轮回,生生不息。这里的“四明”既指四季之明,也暗含了人生旅途中的明悟与觉醒。

接下来的“秋残心似口,冬至眼如眉”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象相联系。秋天的凋零与冬天的寒冷,分别象征着内心的失落与外界的严酷,而“心似口”、“眼如眉”则形象地表达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脆弱与坚韧。

“了了何依住,新新孰变移”这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本质与变化。在不断的更迭中,我们寻找着存在的意义与方向,但又常常感到迷茫与困惑。这里强调的是对变化的接受与理解,以及在变化中保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最后,“岁寒同饮啄,冷暖自家知”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深化。在严寒的季节里,无论是鸟兽还是人类,都在寻找食物与庇护所,共同面对生存的挑战。然而,对于寒冷的感受,只有自己最清楚。这句话强调了个体体验的独特性,以及在逆境中自我感知与适应的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变化的本质以及自我认知的过程。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释守卓
朝代:宋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秦淮秋感

月榭巢空燕子飞,嫩凉谁与送罗衣。

秋深白下诸山瘦,雨过青溪一舸归。

孙楚楼头词客老,蒋侯祠畔酒人稀。

金迷纸醉成追忆,玉树歌残事总非。

(0)

湖楼杂诗·其一

一径烟荒画㡧开,孤游转爱废亭台。

也知尽有春妍处,不称残衫破帽来。

(0)

杏花和祁春浦

十三万众化沙虫,圣武犹传挞伐功。

百战艰难成创业,三山形胜矗长空。

盘雕影落关云黑,塞马秋腾海日红。

开国神谟天助顺,莫将成败论英雄。

(0)

滕王阁对雨

又从南郡计邮程,高阁依然接太清。

帆影穿云迷皖口,江声挟雨下湓城。

粗才未信因风助,壮志惟应破浪行。

回首遥天烟树晚,断霞一抹喜新晴。

(0)

三月十五夜泊彭蠡同于丕登大鸡山

番湖一碧澄不流,旧山明月随行舟。

清光四垂天宇净,水气凛凛寒于秋。

乍入盘涡棹声扴,近岭回波尽圆折。

布帆落处水禽啼,十里平沙踏晴雪。

孙郎济胜天下稀,猿臂引我登危矶。

天风吹入倏飘举,衫影欲逐岩云飞。

山中露寒夜萧爽,缘山有径披榛上。

崖回岛侧穷攀跻,天半惟闻屐声响。

兴尽重寻下渚船,登山临水总堪怜。

月明欲去无乡梦,斜倚孤篷枕肘眠。

(0)

游梓州琴良寺

镇日寻遗迹,徐行绕翠微。

野藤争路出,沙鸟背江飞。

荒步游人夕,残碑识者稀。

逾时长啸去,落叶满苔衣。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何梦桂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