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雪泞缓春晴,十里烟堤绿未明。
早是酒旗歌板地,隔江风浪卷芜城。
秦淮雪泞缓春晴,十里烟堤绿未明。
早是酒旗歌板地,隔江风浪卷芜城。
这首诗描绘了秦淮河畔初春时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秦淮雪泞缓春晴”,以“秦淮”点明地点,暗示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接着,“雪泞缓春晴”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景象,雪尚未完全融化,路面略显泥泞,但春日的阳光已经渐渐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一句通过对比,巧妙地表现了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
第二句“十里烟堤绿未明”,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十里长堤上,烟雾缭绕,绿意盎然,但春天的色彩还未完全显现,似乎在等待着某种契机。这里运用了“未明”的表达,既是对春天未至的期待,也是对生命复苏的隐喻。
第三句“早是酒旗歌板地”,将视角转向了人间烟火,通过“酒旗”和“歌板”这两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展现了人们在春日里欢聚一堂、畅饮歌唱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生活的乐趣,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隔江风浪卷芜城”,则以一种动态的视角收束全诗。江面的风浪仿佛卷起了芜城的尘埃,暗示着外界的动荡或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新的开始。这里的“芜城”可能象征着某种旧事物的消逝,而“风浪”则预示着新生的力量正在涌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春天来临之际自然界的生机与人类社会的活力,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共生。
郭外逃禅地,林中避暑杯。
风多红槿落,潮上绿荷开。
赌墅东山望,题名汉殿才。
郊原膏雨在,佳节过黄梅。
玉则美矣磨于物,砺能磨物粗其质。
其温如玉润可磨,端溪紫石真无匹。
唐家中叶始得名,宋坑宣德已云精。
石工斧凿越江底,耳边仰听闻涛声。
蛇行鼠穴日益下,燃膏不借三光明。
琼浆玉髓恣求取,青花蕉白如脂凝。
水岩擅美匪自古,依稀记得明崇祯。
与君两砚本一石,当时割玉为双璧。
分藏箧笥三十春,往往兴云成五色。
为君不胫走文章,为君得路通仙籍。
笔飞墨舞信有神,载事纪言世谁敌。
共形岂复计菀枯,同调何常异肝膈。
君不见干将莫邪出延津,为跃为潜各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