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澹秋容,游云忽自重。
斜披四五树,乱点两三峰。
马顾横桥水,僧归别路松。
岩深不见寺,烟里忽闻钟。
落日澹秋容,游云忽自重。
斜披四五树,乱点两三峰。
马顾横桥水,僧归别路松。
岩深不见寺,烟里忽闻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秋日景象。首句“落日澹秋容”以淡雅之笔勾勒出夕阳西下、秋色渐浓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游云忽自重”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游云以情感,仿佛它们在黄昏时分也感受到了沉思与凝重。
“斜披四五树,乱点两三峰”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通过树木和山峰的错落分布,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美。树木斜倚,山峰杂乱,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生动活泼,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意境。
“马顾横桥水,僧归别路松”则将视角转向人与自然的互动。诗人通过马儿回顾横跨水面的桥梁,以及僧人归途经过的松树,细腻地描绘了人在自然中的行迹,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岩深不见寺,烟里忽闻钟”以禅意收尾,岩壁深处的寺庙隐而不现,却在烟雾缭绕中传来悠远的钟声。这不仅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寓意着心灵的觉醒与超越,引导读者在自然与内心的探索中寻得宁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
箪食凄穷阎,綵衣焕华屋。
公子谢群居,几年羊胛熟。
逢迎纷故人,趣异终疑独。
精诚洞虚无,相应比如竹。
不羡春风前,流莺啭乔木。
勤勤通昔心,全胜书一束。
胡然亦神游,邂逅同梦鹿。
夜旦环中来,梦觉更主仆。
只今所见闻,转手惊莫复。
冰释倘未能,兹焉良可烛。
使君终宴先归休,菱盘藻带妨移舟。
湖边何处月已到,观音堂下寒光浮。
鼎来谈笑托新兴,沉沉万籁乾坤幽。
云端飞翼弄清霭,波间戏鬣吹轻沤。
凉飙袭尘了无迹,似动不动蒹葭洲。
却观落日倚栏处,天东缥缈横高楼。
不须要月共形影,吾曹兹焉成献酬。
单衣盈露坐忘返,亦忘佳客相与留。
始知人世恶尘土,生平今夕方中秋。
昨宵莲社二三子,借问赏心如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