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舆绕回涧,四月麦初黄。
澹澹来薰风,葛襟任飘扬。
山门在何处,松桧森护藏。
雨馀绿正肥,丽日浮晴光。
葵榴傍佛阶,喷艳倾和阳。
褰衣步巉岩,尚幸筋力强。
方袍三两僧,延我到上方。
安知无远公,愧我非柴桑。
谷虚自有应,山远无摧伤。
众生沉苦海,吾欲驾津梁。
肩舆绕回涧,四月麦初黄。
澹澹来薰风,葛襟任飘扬。
山门在何处,松桧森护藏。
雨馀绿正肥,丽日浮晴光。
葵榴傍佛阶,喷艳倾和阳。
褰衣步巉岩,尚幸筋力强。
方袍三两僧,延我到上方。
安知无远公,愧我非柴桑。
谷虚自有应,山远无摧伤。
众生沉苦海,吾欲驾津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谷隐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肩舆绕回涧,四月麦初黄”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乘坐轿子穿梭于蜿蜒曲折的山涧之中,四月里麦田刚刚泛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接着,“澹澹来薰风,葛襟任飘扬”一句,诗人感受到轻柔的微风吹过,带着淡淡的花香,他的葛布衣襟随风飘扬,仿佛融入了这自然的怀抱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
“山门在何处,松桧森护藏”则引出了谷隐寺的神秘与庄严,松树与桧树挺拔而立,守护着寺庙,预示着这里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雨馀绿正肥,丽日浮晴光”描绘了雨后初晴,阳光洒在翠绿的草地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葵榴傍佛阶,喷艳倾和阳”中,向日葵与石榴花围绕在佛阶旁,它们的鲜艳色彩映照着温暖的阳光,象征着信仰与生命的美好。
“褰衣步巉岩,尚幸筋力强”表现了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仍坚持步行至险峻的岩石之上,体现了他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方袍三两僧,延我到上方”描述了几位身着僧袍的和尚邀请诗人进入寺庙的高处,暗示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最后,“安知无远公,愧我非柴桑”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高僧远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自谦自己并非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般超脱世俗。
“谷虚自有应,山远无摧伤”意味着山谷虽深,但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山峰虽高,却不会因外界的风雨而受损,寓意着内在精神的坚定与外在环境的适应。
“众生沉苦海,吾欲驾津梁”则是诗人对芸芸众生的同情与关怀,他希望成为一座桥梁,帮助人们渡过人生的苦难与困惑,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社会的关怀,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诸公纷纷去何所,隔岸荧荧高烛举。
若非去挟秦家姝,定是将偷邛市女。
一从西蜀老王孙,千骑东方总不论。
也乏使君呼共载,也无游女解宵奔。
无缘此属翩连去,飘飘晔晔知何处。
翠纳香奁夜著人,绛蜡清笙几回曙。
当时我亦俊人群,情如秋水气如云。
有酒谁家惜酣畅,饶花是处怯离分。
如今两鬓笼纱帽,轻烟澹粉何曾到。
眼看诸公淹夜游,心知此事从谁道。
衙斋独宿清汉斜,灯影笼窗半落花。
拚不风流长睡去,却持残梦到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