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城乌寂不飞,沮漳东望转熹微。
林端月引青藜杖,石上云搴白叠衣。
久客尺书添往恨,谁家杼轴罢新机。
流亡正想哀鸿集,一听铜鐎万事非。
槛外城乌寂不飞,沮漳东望转熹微。
林端月引青藜杖,石上云搴白叠衣。
久客尺书添往恨,谁家杼轴罢新机。
流亡正想哀鸿集,一听铜鐎万事非。
这首《秋夜延熹楼》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对时局的忧虑。
首联“槛外城乌寂不飞,沮漳东望转熹微”,以静谧的城乌不飞和渐暗的天色,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沉郁的氛围。城乌的沉默与天空的晦暗相互映衬,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环境的萧瑟。
颔联“林端月引青藜杖,石上云搴白叠衣”,进一步渲染了夜色的深沉。月光如指引一般照在青藜杖上,仿佛引领着诗人穿越林间;而石上的云似乎也轻拂过白叠衣,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渺与迷茫。
颈联“久客尺书添往恨,谁家杼轴罢新机”,表达了诗人长期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尺书,即书信,寄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而“谁家杼轴罢新机”则可能暗指某些家庭因战乱或生活困顿而停止了织布活动,反映了社会动荡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影响。
尾联“流亡正想哀鸿集,一听铜鐎万事非”,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流亡之人如同哀鸿,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一听铜鐎万事非”则可能是指听到某种特定的声音(如铜鐎声),瞬间意识到世间一切的美好与安宁都已不再,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夜、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玉漏沉沉。空庭悄、渐添秋气萧森。
月华如水,偏向孤影情深。
红烛歌筵多暗度,幽窗梦冷解相寻。
算只有、素娥密意,堪结同心。
因思琼楼玉宇,怕五铢衣薄,半臂寒侵。
霓裳仙乐,数队散舞花阴。
翠管红牙按拍,胜远笛哀秋杂暮砧。
梧桐院,但叶飘荒砌,寒虫苦吟。
车辙马迹。红尘共驱策。
曾几载间,顿把青丝,催成华色。
转忆当年谈笑处,谩思念、帝乡风日。
更谁知,好景无常,翻成愁国。医不识。香未觅。
泪尽滴。恨难释。叹半世功名,幻如春。
梦一领、素毡犹昔。
归渡吴江万重浪,居止楚山数椽宅。
问泉路相思,可般般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