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伎人子,掩袂作啼声。
家家叉帘立,送王上台城。
王欲别太姬,门前黄纸催。
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徘徊。
王入台城后,不省作悲啼。
妆台铅粉骄,别接冶游儿。
朱门一家哭,万家得安宿。
一家亦不哭,太姬方啖粥。
门外双乌栖,哑哑枝上啼。
官今当大赦,不愿赦王归。
二十四皇孙,譬如南陇树。
一半枝撑天,半不知爨处。
江陵伎人子,掩袂作啼声。
家家叉帘立,送王上台城。
王欲别太姬,门前黄纸催。
出亦以徘徊,入亦以徘徊。
王入台城后,不省作悲啼。
妆台铅粉骄,别接冶游儿。
朱门一家哭,万家得安宿。
一家亦不哭,太姬方啖粥。
门外双乌栖,哑哑枝上啼。
官今当大赦,不愿赦王归。
二十四皇孙,譬如南陇树。
一半枝撑天,半不知爨处。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乐府变十九首(其十)江陵伎》描绘了一段江陵歌伎与王侯之间的故事。诗中,江陵的伎人含泪送别即将登基的王,表现出深深的离愁。王在台城中逐渐忘却了离别的悲伤,转而沉溺于享乐。对比之下,家中的太姬还在为生计挣扎,只能吃粥度日。乌鸦的叫声更增添了凄凉气氛,而百姓期盼大赦,但并不希望王归。最后,诗人以皇孙们的命运比喻,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中权贵与贫贱的鲜明对比,以及人性的复杂多面。王世贞的笔触犀利,寓言性强,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