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忧心折,支颐达夜阑。
神虚警微响,屋古动萧寒。
气候三秋尽,羁孤一梦难。
明朝清镜里,应有二毛看。
不寐忧心折,支颐达夜阑。
神虚警微响,屋古动萧寒。
气候三秋尽,羁孤一梦难。
明朝清镜里,应有二毛看。
这首诗名为《不寐》,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的情景,内心忧虑,思绪万千。首句“不寐忧心折”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因忧虑而彻夜难眠的状态。接下来,“支颐达夜阑”描述了诗人支撑着下巴,直到夜深人静,形象地展现了其长时间的失眠状态。
“神虚警微响,屋古动萧寒”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寒冷,以及诗人内心的空虚和敏感。微小的声音都能引起诗人的警觉,古老的房屋在夜风中发出的声响更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
“气候三秋尽,羁孤一梦难”则将时间背景置于深秋,强调了季节的变换与诗人的孤独感。深秋的气候变化,似乎也在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迁,而“羁孤一梦难”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渴望解脱孤独、寻求慰藉的愿望,但又难以实现的无奈。
最后,“明朝清镜里,应有二毛看”以对未来的一丝期待结束全诗。诗人想象着在清晨的镜子中看到自己鬓发斑白的景象,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某种预感。这一句含蓄而深刻,既表达了对老年的无奈接受,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不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深夜失眠时的内心世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思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孤独与忧虑的经典之作。
今年闰馀时令早,十月霜风吹客倒。
老夫畏寒不出门,数步邻家迹如扫。
此时陈子独何勇,饥僮瘦马长安道。
绝知涵养与人别,吐气如虹失衰老。
孟轲浩然正应尔,岂比区区养梨枣。
万钟于子本何加,一官未免从人讨。
世谁不达子独穷,熟念令人恶怀抱。
石渠天禄正须才,往乞扬雄太玄草。
十日春雨霪,百疾投间作。
呻吟虽甚苦,饮啖尚自若。
筋骸则已疲,正气亦消铄。
行年垂八十,所恃岂在药。
魔军累百万,指顾可尽缚。
君看仁义师,何至用韬略。
川云忽破散,平地见日脚。
无人画此翁,缥渺立孤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