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委。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于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脩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
胡为浪自悲,怀古泪纷委。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风两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归全岂发肤,所惧本心毁。
哭父天为惊,忧君国将燬。
于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脩短在百年,芳秽垂千纪。
之人死犹生,滔滔真死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诗中,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如屈原和曹娥的怀念,以及对他们牺牲自我以成仁义的深深敬仰。"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借酒消愁,暗寓诗人内心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到湘江与越江中的忠臣孝子,暗示屈原和曹娥的高尚品质。他认为他们的死并非寻常的命运安排,而是出于对国家和道德的坚守。
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肉体的毁灭而失去名声,他们的精神如同清风般长存于江水之中。他质疑那些怀疑他们死因的人,认为他们是不知生死大义的人。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在乱世中苟且偷生的无奈,同时质问自己如何能保持忠诚和责任。
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但英名和事迹却能流传千年,而那些真正为正义而死的人,其精神永垂不朽,相比之下,那些看似活着实则行尸走肉的人,才是真正的死去。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又有对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道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