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
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
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
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
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
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
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幽默机智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开篇“瓮间毕卓防偷酒,壁后匡衡不点灯”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主人对私下小饮的乐趣以及夜晚不愿点灯以避免过多交往的情趣。瓮是古代用来储酒的器具,毕卓则是一种防盗用的装置;匡衡是指墙后的遮挡物,不点灯则显示了诗人对外界交往的选择性和保留。
接下来的“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两句,展现了诗人在炎热夏季对凉爽生活的向往。诗人想象着凿开高达百尺的井来获取清凉的泉水,以便从中取出冰凉的水来消暑,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改造的愿望。
“佐卿恐是归来鹤,次律宁非过去僧”两句,则通过鹤和僧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鹤在这里可能代表着纯洁与高洁,而僧则象征着出世的生活选择。
最后,“他日莫寻王粲宅,梦中来往本何曾”两句,诗人提醒自己不要去追寻那些过往的遗迹和记忆,如同梦境般的往事,不必过度留恋。这里的“王粲宅”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的象征,而“梦中来往本何曾”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一种释然。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