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冰簟昼方长,匝幔疏藤静得香。
蝴蝶渐催斜日去,空阶狸子怨苔凉。
梦回冰簟昼方长,匝幔疏藤静得香。
蝴蝶渐催斜日去,空阶狸子怨苔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午后,寓斋内静谧而略带凉意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特有的宁静与凉爽。
首句“梦回冰簟昼方长”,描绘了主人公从梦中醒来,发现白天还很长,躺在竹席上,感受着夏日的清凉。这里的“冰簟”即为竹席,古人常用竹席来抵御夏日的炎热,营造凉爽的休息环境。“昼方长”则点明了时间的悠长,暗示了夏日白昼的漫长。
次句“匝幔疏藤静得香”,进一步渲染了室内的静谧氛围。通过“匝幔”(环绕的帷幔)和“疏藤”(稀疏的藤蔓)的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也暗示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可能是花香或是某种植物的清香,增添了几分生活的雅致。
第三句“蝴蝶渐催斜日去”,将视角转向室外,通过蝴蝶在斜阳下飞舞的情景,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夏日傍晚的临近。蝴蝶的活动与斜日的景象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也给人以时间匆匆的感慨。
最后一句“空阶狸子怨苔凉”,将视线收回到室内,通过狸子(即猫)在空阶上因凉意而显得有些不满或哀怨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室内的凉爽氛围。这里的“怨苔凉”不仅描绘了猫儿对凉意的反应,也暗含了诗人对夏日凉爽的享受与珍惜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夏日寓斋内的一系列生活细节,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昔名宝陀寺,今扁小金山。
我辈曾三到,东坡不再还。
楼台张锦绣,松竹列屏藩。
天地浮孤岛,风烟尽百蛮。
幻身疑水木,佛相镂沉檀。
何处逢圆泽,闲云伴懒残。
粉墙藤蔓合,画壁土花斑。
去鸟春帆外,孤村夕照间。
野僧忘俗扮,佳境在人寰。
素乏三生约,聊偷半日闲。
谁寻白莲社,我爱绿萝关。
尽日穷幽讨,何年拟再攀。
昔贤留景待,而我叹才悭。
草草题诗去,深惭句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