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崇儒教,持经谒圣君。
伏生犹未老,扬子最能文。
帐已同南郡,书堪逼右军。
还怜竹林后,见尔出鸡群。
当宁崇儒教,持经谒圣君。
伏生犹未老,扬子最能文。
帐已同南郡,书堪逼右军。
还怜竹林后,见尔出鸡群。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文司教北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文教的尊崇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句“当宁崇儒教”,点明了朝廷对儒学的重视,为全诗奠定了文化主题。接着“持经谒圣君”,形象地展现了文人学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君主的恭敬态度。
“伏生犹未老,扬子最能文”两句,运用典故,以伏生和扬雄为例,赞美了文司教的才华与学识,同时也暗示了其年富力强,未来可期。接下来,“帐已同南郡,书堪逼右军”则进一步赞扬了文司教的文学造诣,将他与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最后,“还怜竹林后,见尔出鸡群”以竹林七贤的典故,比喻文司教在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如同鹤立鸡群,表达了对文司教才能的赞赏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对文化的敬仰,也蕴含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是一首富有深意的送别之作。
晨起出蓟门,念卿万里客。
骢马锦连钱,嚼啮黄金勒。
卿行衔命有光辉,朝下初辞青琐闱。
西山晓翠凝琼佩,北阙睛霞艳绣衣。
纷纷相送蓟门路,丝绳玉壶泻春露。
今朝携手当蓟门,明朝相忆知何处。
登车揽辔志澄清,知卿慷慨自平生。
他时广海成功日,还忆蓟门临别情。
卞和得荆璞,献之以为珍。
当时不见信,弃置同凡珉。
任公钓东海,终岁无寸鳞。
一朝乃大获,厌足浙河滨。
丈夫遇有时,屈伸理相因。
黄金筑高台,青云登要津。
古来公卿贵,皆出畎亩民。
两生吾乡彦,读书非隐沦。
白日辞都门,归卧烟萝春。
努力崇进脩,人生岂长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