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华信无根,遗迹故非足。
如公三万卷,碨磊贮心曲。
中虚自昭旷,不必岩电目。
纳芥本无难,胶弦端可续。
亡书共推张,断简当问束。
笑谈针左盲,指顾命骚仆。
岂知穷巷士,眼暗发将秃。
短檠黮无光,默坐守幽独。
正当黜聪明,岂复分句读。
便便了无庸,但有孝先腹。
空华信无根,遗迹故非足。
如公三万卷,碨磊贮心曲。
中虚自昭旷,不必岩电目。
纳芥本无难,胶弦端可续。
亡书共推张,断简当问束。
笑谈针左盲,指顾命骚仆。
岂知穷巷士,眼暗发将秃。
短檠黮无光,默坐守幽独。
正当黜聪明,岂复分句读。
便便了无庸,但有孝先腹。
这首诗以“次韵和颍昌叶翰林.目病废读书”为题,由宋代诗人程俱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友人叶翰林因目疾而无法继续读书的惋惜之情。
首句“空华信无根,遗迹故非足”,以“空华”喻指事物的虚幻与短暂,暗示叶翰林的目疾如同空中的花朵,虽美丽却难以持久,同时也表达了对叶翰林过去读书时光的怀念。接下来,“如公三万卷,碨磊贮心曲”则赞美叶翰林博学多才,书籍如山般堆积在心中,充满了智慧与情感。
“中虚自昭旷,不必岩电目”两句,进一步强调叶翰林内心的开阔与明亮,并非依赖外在的视觉。接着,“纳芥本无难,胶弦端可续”以“纳芥”(容纳芥子)比喻知识的广博,即使面对困难也能持续学习与进步。
“亡书共推张,断简当问束”则表达了对叶翰林在书籍缺失时仍能寻觅线索,继续求知的敬佩。最后,“笑谈针左盲,指顾命骚仆”通过幽默的笔触,描绘叶翰林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态度,与友人交流文学,显示其深厚的文学底蕴。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叶翰林因目疾而无法继续读书的无奈与惋惜:“岂知穷巷士,眼暗发将秃。短檠黮无光,默坐守幽独。”描述了叶翰林作为一位身处僻静之地的学者,因视力衰退而不得不放弃阅读,只能默默独处,内心充满孤独与遗憾。
“正当黜聪明,岂复分句读”表达了对叶翰林放弃阅读的惋惜,认为他不应因为目疾而停止思考与学习。最后一句“便便了无庸,但有孝先腹”则以“孝先腹”(即东汉名士陈寔的腹部,以其学问渊博著称)比喻叶翰林虽然无法继续阅读,但其内在的学问与智慧依然丰富,犹如一个充满知识的宝库。
整首诗通过对叶翰林因目疾而无法继续读书的感慨,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对知识追求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与珍惜当下、不断学习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