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登慈恩塔,纵步曲江池。
蔓草萎寒露,亭台失故基。
忆昔繁华日,正当盛唐时。
胜游集群彦,文采光陆离。
姓名题翠琰,拟为千岁期。
剥落竟何在,徒使后人悲。
偶登慈恩塔,纵步曲江池。
蔓草萎寒露,亭台失故基。
忆昔繁华日,正当盛唐时。
胜游集群彦,文采光陆离。
姓名题翠琰,拟为千岁期。
剥落竟何在,徒使后人悲。
这首诗名为《长安杂诗十二首(其十一)》,由明代诗人陈琏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偶然登临慈恩塔,漫步至曲江池的情景,通过眼前的衰败景象,联想到往昔长安的繁华与盛唐的辉煌。
首句“偶登慈恩塔,纵步曲江池”,开篇即以“偶”字点出诗人并非特意前往,而是偶然间登塔游走,流露出一种不经意间的闲适与悠然。接着“蔓草萎寒露,亭台失故基”两句,以蔓草萎靡、寒露凝结、亭台旧基消失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长安城的荒凉与衰败,与前文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忆昔繁华日,正当盛唐时”两句,诗人回忆起长安昔日的繁华,正值唐朝鼎盛时期,那时群贤毕至,文采飞扬,名士们的姓名被镌刻在翠琰之上,寄望能永垂不朽。然而,“剥落竟何在,徒使后人悲”两句转折,指出这一切都已随时间流逝而消逝,只剩下后人凭吊时的哀伤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城今昔对比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盛世不再的惋惜之情。陈琏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历史的反思之中,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月团圞。琼楼玉宇净无烟。
金波耿,苍茫云水远相连。
湖山增皎洁,花柳斗婵娟。漾清涟。
一声声、摇过采莲船。谪仙已往,空冷落、锦袍鲜。
谁乘兴,骑鲸捉月上青天。
清晖涵碧下,香雾岳坟前。列芳筵。
愿年年、夜夜总长圆。
杨柳垂堤,葡萄上架,春满南塘。
却和风习习,轻云漠漠,知时灵雨,乱下高唐。
斗草王孙,踏青娇女,湿透花毡对夕阳。
开筵处,有蜻蜓上下,燕子颠狂。溪头双宿鸳鸯。
喜春涨、平添近晓窗。
更园林无数,树头红冷,枝间白嫩,洗尽残妆。
好把金壶,早沽美酒,雨后看春上野航。
偏成对,是蝶儿轻粉,蜂子新黄。
西子湖头,送君日、杨花飞雪。
一万里、蛮烟瘴雨,朱门空谒。
雁字不传滇海路,芦花正映清溪月。
向莫愁、村畔话离愁,真奇绝。磨盾志,空悲咽。
题柱愿,能消歇。惜白头成错,六州之铁。
乡里儿曹偏面冷,丈夫拓落因肠热。
取囊中、诗卷共青萍,灯前阅。
七年馀、未逢珠节,索居那免凄思。
河山命驾冲风苦,信觉神居多驶。飞动矣。
是碧月楼寒,断续铜壶水。竹林游里。
看太乙莲舟,横穿戟户,狂喜各舒袂。
人何在,西接尧都舜里。钢轮陆递军米。
天中自昔萧闲境,猝受怒笳吹起。偏好事。
每襆被漳台,四顾应刘醉。双鱼即寄。
让拊枕缠绵,绿纱烟语,先我寸肠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