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觉境清凉地,要阐毗卢贝藏开。
飞锡不妨随鹤下,蟠桃曾见有龙来。
相逢定性三生路,尽了尘心万劫灰。
忆我初年慕禅蜕,石桥烟雨过天台。
大圆觉境清凉地,要阐毗卢贝藏开。
飞锡不妨随鹤下,蟠桃曾见有龙来。
相逢定性三生路,尽了尘心万劫灰。
忆我初年慕禅蜕,石桥烟雨过天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禅意与自然和谐的画面。首句“大圆觉境清凉地”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与宁静的境界之中。接着,“要阐毗卢贝藏开”一句,不仅展现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也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精神。
“飞锡不妨随鹤下,蟠桃曾见有龙来”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鹤与龙的形象分别象征着高洁与神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超然境界的向往。同时,这一场景也寓意着在修行与悟道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相逢定性三生路,尽了尘心万劫灰”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对于修行的重要性。通过“三生路”的概念,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轮回与因果报应的思考,而“尽了尘心万劫灰”则意味着在经历了无数世的磨砺之后,内心最终会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纯净状态。
最后,“忆我初年慕禅蜕,石桥烟雨过天台”两句,以回忆的方式回顾了诗人最初接触禅学的经历,以及通过艰苦修行,最终达到心灵升华的过程。整个诗句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既是对个人修行之路的反思,也是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飞泉撼琳球,群山高崔嵬。
中有古道场,紫烟笼观台。
石门不施关,荣辱自不来。
霜钟鸣万壑,日出山雾开。
老僧挈筠篮,上山拾羹材。
归煮南涧水,至味谢盐梅。
食饱不下床,法身充九垓。
破衲一甲子,云閒与徘徊。
我欲吐情语,铭之古岩隈。
云切戒多事,勿听龙作媒。
为雨非不佳,世间多尘埃。
预恐为雨罢,归来污苍苔。
居然麋鹿性,疏散疾已痼。
杖策城东门,旷景引閒步。
日正摇江影,春已暖沙路。
疏梅忽相值,与我如有素。
清芬煦严律,玉骨洗寒露。
颇复动诗兴,况乃有酒户。
与君嗅花饮,饮罢为花赋。
揽此冰雪姿,裁作山间句。
更得双南金,何逊似风度。
夷融兴未惬,短景不少驻。
呼僮扶步归,要折花无数。
辟掠閒愁自不干,因春成老亦看看。
花枝本自能时样,燕子从前有岁寒。
酒著酡颜衰似健,仗扶沙步雨犹乾。
杜门何似频还往,藉绿簪红趁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