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唐日已远,举世绝纯庞。
时心相迫促,其下乃河江。
独慨者谁子,高人卧北窗。
作诗仍饮酒,真意总盈腔。
虚室有馀韵,素襟不可双。
拂衣归去来,岂为乡里降。
门前五株柳,千秋处士杠。
桃津如可问,人在武陵艭。
黄唐日已远,举世绝纯庞。
时心相迫促,其下乃河江。
独慨者谁子,高人卧北窗。
作诗仍饮酒,真意总盈腔。
虚室有馀韵,素襟不可双。
拂衣归去来,岂为乡里降。
门前五株柳,千秋处士杠。
桃津如可问,人在武陵艭。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名为《集雅诗二十首(其十一)陶潜》。诗中描绘了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以及他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黄唐日已远,举世绝纯庞”以历史上的黄帝和唐尧时代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淳朴时代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当今社会的复杂与世俗。接下来的“时心相迫促,其下乃河江”则描绘了现实世界的忙碌与紧迫,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选择隐居的决断。
“独慨者谁子,高人卧北窗”点出陶渊明的形象,他独自感慨,如同高人一般,静静地躺在北窗之下,享受着内心的宁静。这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陶渊明与世俗的疏离,以及他追求内心平和的决心。
“作诗仍饮酒,真意总盈腔”描述了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他既作诗又饮酒,这不仅是他的乐趣所在,更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真意”不仅指诗歌中的真挚情感,也暗含了他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虚室有馀韵,素襟不可双”进一步描绘了陶渊明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纯净。即使在简陋的居室中,也能感受到余音绕梁的韵味,而他的心灵更是纯净得无法用言语表达。这体现了陶渊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最后,“拂衣归去来,岂为乡里降”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归隐生活的坚定。他愿意放弃尘世的束缚,回归自然,而不是为了迎合乡里的期待。这句诗展现了陶渊明对个人自由与精神独立的坚持。
“门前五株柳,千秋处士杠”以陶渊明门前的五株柳树象征他的隐居生活,以及他作为古代隐士的象征意义。这不仅是对陶渊明个人形象的描绘,也是对他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一种致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内心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世俗的超越。郭之奇通过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陶渊明的品格与生活态度,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鸳瓦霜明,绣帘烟暖,和气容与。
云想衣裳,风清环佩,拥翠娥扶步。
蓬山远别,仙班知是,有客旧同俦侣。
朅来到、人间又也,爱他相门荣遇。
清秋菊在,小春梅绽,正是年华好处。
酒满瑶觞,歌翻金缕,莫放行云去。
已随夫贵,仍因儿显,两国看齐楚。
此时对、生朝听我,却称寿语。
黄叶缤纷,碧江清浅,锦水秋暮。
画鼓冬冬;高牙飐飐,离棹无由驻。
波声笳韵,芦花蓼穟,翻作别离情绪。
须知道、风流太守,未尝恝情来去。
那堪对此,来时单骑,去也文鸳得侣。
绣被薰香,蓬窗听雨,还解知人否。
一川风月,满堤杨柳,今夜酒醒何处。
调疏呵,双栖正稳,慢摇去橹。
风褪柔英,雨肥繁实,又还如豆。
玉核初成,红腮尚浅,齿软酸微透。
粉墙低亚,佳人惊见,不管露沾襟袖。
折一枝、钗头未插,应把手捘频嗅。
相如病酒,只因思此,免使文君眉皱。
入鼎调羹,攀林止渴,功业还依旧。
看看飞燕,衔将春去,又是欲黄时候。
争如向、金盘满捧,共君对酒。
痴牛呆女,谩恩深情远。
一岁惟能一相见。
纵金风玉露,胜却人间,争奈向、雪月花时阻间。
幽欢犹未足,催度桥归,乌鹊无端便惊散。
别後欲重来,杳杳银河,空怅望、不胜凄断。
最可惜、当初泛槎人,甚不问、天边这些磨难。
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後堂芳树阴阴见。
疏蝉又还催晚。
燕守朱门,萤粘翠幕,纹蜡啼红慵剪。
纱帏半卷。
记云亸瑶山,粉融珍簟。
睡起援毫,戏题新句谩盈卷。
睽离鳞雁顿阻,似闻频念我,愁绪无限。
瑞鸭香销,铜壶漏永,谁惜无眠展转。
蓬山恨远。
想月好风清,酒登琴荐。
一曲高歌,为谁眉黛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