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愿山水游,灵奇赏皆遍。
云端访潭洞,林下徵茂彦。
枕石爱閒眠,寻源乐清宴。
探幽渐有趣,凭险恣流眄。
竹影思挂冠,湍声忘摇扇。
旁登樵子径,却望金人殿。
萝叶朝架烟,松花暮飞霰。
蝉声掩清管,云色缘素练。
从事暮澄清,看以得方便。
攀崖屡回互,绝迹无健羡。
野客归路逢,山僧入林见。
云林会独往,世道从交战。
塔庙年代深,云霞朝夕变。
潜流注隈隩,触石乍践溅。
逸兴发山林,道情忘贵贱。
临流日复夕,应接空无倦。
常愿山水游,灵奇赏皆遍。
云端访潭洞,林下徵茂彦。
枕石爱閒眠,寻源乐清宴。
探幽渐有趣,凭险恣流眄。
竹影思挂冠,湍声忘摇扇。
旁登樵子径,却望金人殿。
萝叶朝架烟,松花暮飞霰。
蝉声掩清管,云色缘素练。
从事暮澄清,看以得方便。
攀崖屡回互,绝迹无健羡。
野客归路逢,山僧入林见。
云林会独往,世道从交战。
塔庙年代深,云霞朝夕变。
潜流注隈隩,触石乍践溅。
逸兴发山林,道情忘贵贱。
临流日复夕,应接空无倦。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索,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过程。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常愿山水游,灵奇赏皆遍”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渴望与追求,希望遍览世间所有奇异的风景。接着,“云端访潭洞,林下徵茂彦”描述了诗人探访高耸云端的深潭与幽静的山林,寻找智者与贤士,体现了他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枕石爱閒眠,寻源乐清宴”则展现了诗人喜爱在岩石上休息,享受清静的夜晚,以及追寻源头的乐趣,体现出他对自然生活与内心平静的向往。“探幽渐有趣,凭险恣流眄”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以及在险峻之地自由眺望的豪情。
“竹影思挂冠,湍声忘摇扇”通过竹影与湍急水流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忘却尘世烦恼的心境。“旁登樵子径,却望金人殿”则描绘了诗人沿着山间小径攀登,回望庄严的寺庙,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宗教的双重敬畏。
“萝叶朝架烟,松花暮飞霰”通过清晨的雾气与傍晚的雪花,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之美。“蝉声掩清管,云色缘素练”则通过蝉鸣掩盖了悠扬的笛声,云彩与白练交织的景象,表现了自然声音与色彩的和谐之美。
“从事暮澄清,看以得方便”表达了诗人通过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获得了内心的澄清与智慧。“攀崖屡回互,绝迹无健羡”则展示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韧不拔,以及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
“野客归路逢,山僧入林见”描绘了诗人与山中隐士相遇的情景,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与向往。“云林会独往,世道从交战”表达了诗人选择独自前往云林深处,远离世俗纷争,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
“塔庙年代深,云霞朝夕变”通过古老的寺庙与不断变化的云霞,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潜流注隈隩,触石乍践溅”描绘了水在曲折的山谷中流淌,碰到石头激起水花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逸兴发山林,道情忘贵贱”表达了诗人因自然美景激发的超脱之情,以及对道德情操的重视,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束缚。“临流日复夕,应接空无倦”则描绘了诗人每日面对流水,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感到心旷神怡,没有丝毫厌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宗教、道德等多重层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