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友人话别》
《友人话别》全文
唐 / 李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论交虽不蚤,话别且相亲。

除却栖禅客,谁非南陌人。

半生都返性,终老拟安贫。

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

(0)
翻译
虽然相识较晚,但离别时仍感到亲近。
除去那些出家修行的人,谁又不是生活在喧嚣街头的人呢。
半生已经回归本性,打算安于贫困度过余生。
我希望能加入白云社,过上清静的生活,让身心得到解脱。
注释
论交:交往。
蚤:早。
话别:告别。
且:并且。
栖禅客:出家人,修行者。
南陌人:世俗之人,生活在街头巷尾的人。
半生:大半辈子。
返性:回归本性,返璞归真。
安贫:甘于贫穷。
白云社:隐居之地,指僧道或隐士的团体。
高眠:安静地生活。
致身:使身心达到某种状态,此处指解脱。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名为《友人话别》。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与朋友告别时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论交虽不蚤,话别且相亲"两句表明了即使交情不深,但在分别之际仍旧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密和真挚。这里的“蚤”指的是微小或浅薄的交情,而“话别”则是朋友间的情谊交流。

"除却栖禅客,谁非南陌人"这两句诗人的意境转向更为深远,除了那些专心修行的僧侣之外,其他人都像是行走在南陌的人,这里的“南陌”可能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某个特定的地点。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观点,即世间万象皆如过客,而自己则是其中的一员。

"半生都返性,终老拟安贫"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生命态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生活选择的坚定信念。“返性”意味着回归本真自我,“安贫”则表明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最后,"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两句,更是诗人的理想境界。这里的“白云社”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精神空间,而“高眠自致身”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这种精神状态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并以此来安顿自己的一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朋友告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友情和精神自由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本真的向往。

作者介绍
李频

李频
朝代:唐   字:德新   生辰:818—876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寿昌县令穆君曾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猜你喜欢

拟为孙立之谢·其一

肯为酴醾题好句,句成更肯轻相付。

明年公对紫薇花,欲得此诗无觅处。

(0)

题洪州新建张令寄斋

合倚金华步石渠,丹砂宁驻葛洪车。

有成用底三年政,必葺聊成一日居。

簿令优游闲制锦,签牌盘礴饱观书。

后来令尹须留意,莫道前人托宿庐。

(0)

登岳麓法华台岳麓兵火后寺已两创惟台为旧物当时住持邻道者物故二十年矣

湘西岳麓法华台,四十年中又再来。

惟石与松如雅故,问僧并寺已尘埃。

区区独恨恩难报,负负无言志已颓。

退宿道相愁不寝,四檐春雨杂惊雷。

(0)

寒食杂兴二篇·其二

小小园亭书掩关,身闲不用更偷闲。

柳绵尽日高低处,春色于人去住间。

已醉更应将酒解,负花须索把诗还。

我今已是霜颠秃,不比休文只鬓斑。

(0)

病后涉园

百病相寻体未平,幽怀感物强星星。

地卑积润野梅瘦,岁晚无霜山柿青。

览镜但存心慷慨,杖筇犹觉步竛竮。

如何每事难精进,日废华严千字经。

(0)

义荣见示和禅月山居诗盥读数过六根洒然但余素不晓佛法今以受持孔子教中而见于穷居之所日用者和成七首·其七

经史何须万卷开,书多方朔反诙谐。

能言正恐迷难出,绝学方知进有阶。

角逐英雄都扫地,留传功业谩磨崖。

若无反照观心术,永堕诸尘万事乖。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陈更新 陈子范 钱昌照 范烟桥 石凌鹤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