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
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
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这首诗出自北宋文学巨匠苏轼之手,其深蕴意境与笔法运用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句“恶业相缠五十年”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长久以来所遭受的苦难,"恶业"一词隐含着重重宿命之感,"五十年"则是时间的长短,象征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人生历程。
紧接着,“常行八棒十三禅”表达了诗人对于解脱苦海的渴望与追求。"八棒"、"十三禅"均为佛教用语,指的是通过打坐冥想以达到心灵净化和精神超拔的修炼方法。这两句交织出了一种对内在平静的无比向往。
然而,在“却著衲衣归玉局”一句中,诗人又回到现实生活。"衲衣"是僧人的服饰,这里象征着一种精神寄托和逃避,而"玉局"则可能指的是某个清净之所,如寺庙或深山。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脱离尘世纷扰的地方,以实现内心的平静。
最后,“自疑身是五通仙”一句,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情怀。"五通仙"出自道教,指的是具有五种神通之能力的仙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境界的一种自我质疑和深深向往,似乎在询问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那种超脱凡尘的状态。
苏轼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佛道思想的渴望,以及他们对于个人精神境界提升的不懈努力。
树隐湖光望转明。岩深晚桂尚飘馨。
十年秋鬓输山绿,依旧看山梦里行。
烟澹宕,月空冥。下崦蒙雨上崦晴。
眠去无地青芝老,虚被樵渔识姓名。
田里冯生宁屑去,湖海陈侯犹肯来。
诗书好在家四壁,蒲柳蓊然城一隈。
骑上下山亦疏矣,鯈从容出何为哉。
市桥十步即尘土,晚雨潇潇殊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