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逍遥紫禁庐,海边唫望去鸿疏。
曾闻三殿开红仗,剧想千门迓綵舆。
起草应同东观侣,斋心好似曲山居。
明时次第为霖雨,不羡周南太史书。
天上逍遥紫禁庐,海边唫望去鸿疏。
曾闻三殿开红仗,剧想千门迓綵舆。
起草应同东观侣,斋心好似曲山居。
明时次第为霖雨,不羡周南太史书。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直所作的《久客昭阳怀寄李石麓殿撰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身处昭阳宫(即紫禁城)的悠闲生活,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天上逍遥紫禁庐”,以“天上”二字起笔,形象地描绘出昭阳宫的高雅与尊贵,犹如置身于天界一般,充满了自由与宁静的气息。“逍遥”二字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此处的生活状态,轻松自在,无拘无束。
接着,“海边唫望去鸿疏”一句,通过想象海边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海面上稀疏的飞鸿,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含着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如同那些飞翔的鸿雁,虽远在天涯,但心却始终相连。
“曾闻三殿开红仗,剧想千门迓綵舆。”这两句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昭阳宫内庄严仪式的向往与期待。三殿开红仗,意味着宫廷庆典的盛大;千门迓彩舆,则是迎接贵宾的隆重场面。这些场景不仅体现了昭阳宫的辉煌与庄重,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权力与荣耀的追求与渴望。
“起草应同东观侣,斋心好似曲山居。”这两句诗则转而表达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与追求。东观,是中国古代藏书之处,这里借指文学创作的环境。斋心,意为专心致志,这里形容诗人专注于文学创作的状态。曲山居,可能是指隐居之地,暗示诗人希望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最后,“明时次第为霖雨,不羡周南太史书。”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当下的时代充满信心,并期待能在这个时代中有所作为,为社会带来如甘霖般的福祉。同时,他也不羡慕古代太史的记载,而是更愿意在自己的时代留下足迹,展现个人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身处昭阳宫的悠闲生活、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时代的期待,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
已恨青山临渡口,相思回首隔夫君。
更堪重到相思处,不见青山见白云。
咨尔潭生,今岁十六。弃汝幼志,企慕老宿。
收汝放心,归就检束。业必精思,书必勤读。
敬事父母,出入必告。钦奉师模,传习必熟。
友爱同气,如手如足。珍重自身,如圭如玉。
非礼勿视,祇污青目。非礼勿听,祇乱心曲。
非礼勿言,言必招辱。非礼勿动,动必非福。
翁作箴言,尔其佩服。念哉敬哉,中有天禄。
常年有句吟雨叶,今年只了吟飞雪。
社中谁是锦绣肠,令我褫气叹妙绝。
固知天运阴阳戾,那问家园花草折。
逞妍妒舞费斑镂,幻色潜光亦消灭。
前时有句送渠归,日华摇金云暗掣。
滕家娘子耽清游,琐碎回风到帘缬。
只须头次阵堂堂,底用十番空屑屑。
民家刺缊带湿炊,醉客糜金谩飞瞥。
海隐来徵鹤隐句,恰如白佛偈重说。
昏霾未见天清明,石炭儗铸一寸铁。
前年毗陵登多稼,万顷黄云在亭下。
断碑依壁毫发微,击壤老人歌圣化。
今年负丞到会稽,州园瓦影碧参差。
中有一亭容数客,郁郁两字标璇题。
吾闻国以民为本,民向东郊事耕垦。
与民同乐识见高,秋成沽酒来游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