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苍苍海雾盈,污邪何日始堪耕。
沧桑莫说功难就,已藉居人力渐成。
草色苍苍海雾盈,污邪何日始堪耕。
沧桑莫说功难就,已藉居人力渐成。
此诗描绘了一幅苍茫草色与弥漫海雾交织的画面,寓含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刻思考。首句“草色苍苍海雾盈”以苍茫的草色和浓厚的海雾起笔,营造出一种辽阔而朦胧的意境,暗示着自然界的广阔与神秘。次句“污邪何日始堪耕”则从自然环境过渡到人类活动,提出了一个关于何时能开始耕作的问题,暗含了对土地利用与环境条件之间关系的探讨。
第三句“沧桑莫说功难就”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沧桑”一词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同时,“功难就”则强调了改变自然环境或实现某种目标的不易,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最后一句“已藉居人力渐成”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在自然环境的改变中,人类的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已藉居人力”表明,尽管自然环境的改变可能艰难,但人类的智慧和劳动能够逐渐促成改变,实现从荒芜到耕作的转变。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改造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的深刻认识。
桂树丛生山之坰,岩石磊落枝交撑。
隐如虬龙出沧溟,玄云盘盘团紫清。
源湫石底金飙生,天香纷飘浩盈盈。
广寒落阴湛空明,五岳印影清岩亭。
珠光粼粼摇洞庭,美女倒蹑黄鹤翎。
玉箫吹秋入冥冥,嫦娥酌以玻璃觥。
飞廉列缺撼不醒,归来沧洲呼祢衡。
记余天游神所经,仙家篆作山中铭。
贫女池边得铜镜,邻媪欢呼喜相庆。
持归铅粉三日磨,龙影模糊面犹莹。
机中剪素为镜囊,染丝绣作双鸳鸯。
横看竖照心不厌,借插金钗学上堂。
废铜虽旧惜于宝,无钱买新旧亦好。
谁识青楼金镜开,珍珠缀匣琼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