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吹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吹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观照与空性的深刻主题。首先,“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这两句诗揭示了观照的本质并非实体存在,而是虚幻无常的。观照的对象——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内在的自我——都如同镜中之影,看似实有,实则虚无。
接着,“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吹风”,诗人进一步以“水底月”和“树吹风”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追求或把握这些虚幻事物的徒劳无功。正如人们试图捕捉水中倒映的月亮或是树梢间的微风,最终却一无所获,这象征着对永恒不变真理的追寻往往也是徒劳的。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这两句诗强调了这种追求的不可能性。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去触及或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它们总是超脱于人类的认知之外,既不可见也无穷尽。
最后,“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诗人将众生的行为和存在状态比作梦境,暗示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状态都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塑造的,仿佛在梦中漂浮不定,无法自主地脱离其影响。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律和轮回观念的核心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探讨了观照、空性、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众生在因果律支配下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王梵志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哲学思考的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楚王多内宠,倾国选嫔妃。
又爱从禽乐,驰骋每相随。
锦韝臂花隼,罗袂控金羁。
遂习宫中女,皆如马上儿。
色禽合为荒,刑政两已衰。
云梦春仍猎,章华夜不归。
东风二月天,春雁正离离。
美人挟银镝,一发叠双飞。
飞鸿惊断行,敛翅避蛾眉。
君王顾之笑,弓箭生光辉。
回眸语君曰,昔闻庄王时。
有一愚夫人,其名曰樊姬。
不有此游乐,三载断鲜肥。
想尔到边头,萧条正值秋。
二年贫御史,八月古邠州。
丝管闻虽乐,风沙见亦愁。
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