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亭閒徙倚,身远觉怀开。
酒熟呼邻得,诗成待客裁。
巾香花底露,钓冷石边苔。
最是无营境,僧还杖锡来。
野亭閒徙倚,身远觉怀开。
酒熟呼邻得,诗成待客裁。
巾香花底露,钓冷石边苔。
最是无营境,僧还杖锡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生活画卷。诗人独自漫步于野外的小亭中,远离尘嚣,心绪逐渐平和。"身远觉怀开",身在自然之中,心灵得到了释放与开阔。接着,诗人邀请邻人共饮,分享这份宁静与喜悦,创作诗歌以待佳客品读,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与高雅情趣。
"巾香花底露",轻风吹过,花露沾湿了诗人的头巾,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钓冷石边苔",垂钓于冰冷的石头旁,苔藓覆盖,静谧而幽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最后,"最是无营境,僧还杖锡来",在没有世俗杂念的环境中,连僧侣也愿意前来,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和谐。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内心的平静,以及与友人共享这份宁静的喜悦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哲学的思考。
膝下谁为伴。最堪怜、蓬窗三度,凄凉景换。
红日照江空绮丽,更觉哀心萦乱。
却镇日、泪珠成串。
远望琼山云雾隐,愿长梯、渡我登天畔。
情自决,意无绊。尘中渣沥偏难断。
恨征途、终朝荏苒,奈何能惯。
谢尔闱前仍黯侍,不令病魔重染。
又风雨、阴晴能转。
郁结悲肠如惹絮,看茫茫、海水都难浣。
帆影动,已行半。
寒雨宵深,独坐绳床,悽然自思。
忆荆钗典尽,非关沽酒,银镫话冷,为助翻诗。
病少姑怜,贫还儿累,弱骨愁肠强自支。
黔娄妇,叹华年更短,未展双眉。白头紫诰相违。
又岂料、瑶簪堕一枝。
想夜台风冻,罗衾渐惯,香魂步怯,纸帐来迟。
世外孤零,人间憔悴,两地情怀两地知。
无眠夜,对茶瓯镜匣,依旧年时。
如此长宵,听雨听风,回肠自支。
想兰房遗挂,久萦烟网,花魂偷返,又杳天涯。
旅枕秋凉,残灯梦瘦,莫道瑶宫总不知。
分明见,是云鬟似旧,絮语迟迟。相逢慢诉相思。
问碧海鲸波鹤怎携。
叹玉箫红泪,空沾絮果,檀奴青鬓,尚恋尘丝。
钿盒三生,银槎万里,到死相依更不离。
翻然醒,记一声珍重,仙去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