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切景行,今至圣人里。
曲阜气葱葱,书云匝天紫。
上古少昊都,春秋葬孔子。
诸树蔼参差,楷木更森峙。
我闻一太牢,始自汉高祀。
素王编世家,龙门称长史。
尼山对防山,洙水分泗水。
摩挲古七碑,忾然思杖履。
大哉圣人风,万世同师理。
平生切景行,今至圣人里。
曲阜气葱葱,书云匝天紫。
上古少昊都,春秋葬孔子。
诸树蔼参差,楷木更森峙。
我闻一太牢,始自汉高祀。
素王编世家,龙门称长史。
尼山对防山,洙水分泗水。
摩挲古七碑,忾然思杖履。
大哉圣人风,万世同师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山东拜谒孔林时的所见所感。开篇“平生切景行,今至圣人里”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达孔子所在地的激动与敬仰之情。接着,“曲阜气葱葱,书云匝天紫”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曲阜的景象,展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上古少昊都,春秋葬孔子”点出了孔林的历史背景,将孔子与古代帝王相提并论,突显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的“诸树蔼参差,楷木更森峙”则通过树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环境,暗示着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我闻一太牢,始自汉高祀”提到孔子祭祀仪式的起源,进一步强调了孔子在后世受到的尊崇。接着,“素王编世家,龙门称长史”则通过比喻和地点的提及,进一步强化了孔子作为“素王”的形象,并指出其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
最后,“尼山对防山,洙水分泗水”描绘了孔林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自然景观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而“摩挲古七碑,忾然思杖履”则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深深敬仰,以及对孔子生活痕迹的追寻。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孔林的自然风光,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儒家文化的深厚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北风茅店晚炊迟,吠犬声中踏黑归。
溪上人家应夜绩,松明一点出疏篱。
古作重虑始,功利故能永。
末俗分锥刀,往往附光影。
此几百岁馀,兴废屡动静。
七乡十万家,利害寄俄顷。
诪张好恶曹,聒乱剧池黾。
使君武陵孙,明洁水中荇。
坐啸黄堂春,独得意外景。
登临莽芜没,叹息民不幸。
一日山水光,荡漾出荒梗。
黍禾杂菰鱼,狼籍被他境。
人指白鹤祠,慇勤窃有请。
衣冠俨郡公,一一画真鲠。
斯人岂可作,庶用荐遗秉。
公乎且勿去,何以慰乡井。
愿属丹青手,千载共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