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山河曾否异,风狂雨骤夫何意?
报道卧龙眠欲起。深泽裹,若逢三顾门毋闭。
家在隆中相近里,石头一望无归计。
终夜唤天还蹋地。浑不寐,直须信到方收泪。
举目山河曾否异,风狂雨骤夫何意?
报道卧龙眠欲起。深泽裹,若逢三顾门毋闭。
家在隆中相近里,石头一望无归计。
终夜唤天还蹋地。浑不寐,直须信到方收泪。
这首《渔家傲》以风雨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深沉而富有哲理的画面。开篇“举目山河曾否异”,诗人以广阔的视角审视山河,似乎在思考着世间的变化与不变。接着“风狂雨骤夫何意?”一句,将自然界的风雨拟人化,引发对命运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报道卧龙眠欲起”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卧龙)的故事,隐喻着才华横溢之士在等待时机或被发现的期待。“深泽裹,若逢三顾门毋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即使身处困境,也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等待机遇的到来。诸葛亮的典故在这里寓意着人才不应被埋没,而应得到应有的赏识和重用。
“家在隆中相近里,石头一望无归计”则通过描述诸葛亮的居住环境,暗示了他虽处偏僻之地,却心怀天下,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然而,“终夜唤天还蹋地。浑不寐,直须信到方收泪。”这几句则展现了诸葛亮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他在夜深人静之时,对着苍天呼喊,踏地以示决心,但最终只能以泪水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理想追求与现实局限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才价值和机遇的深切关注。
生绡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绮领。
眼波如月照人间,欲夺鸾篦须绝顶。
怀刺黄门悔误投,遗珠草草尚书收。
党人碑上无双士,夫婿班中第一流。
绛云楼阁起三层,红豆花枝枯复生。
班管自称诗弟子,佛香同事古先生。
勾栏院大朝廷小,红粉情多青史轻。
扁舟同过黄天荡,梁家有个青楼样。
金鼓亲提妾亦能,争奈江南不出将。
一朝九庙烟尘起,手握绳刀劝公死。
百年此际曷归乎,万论如今都定矣。
可惜尚书寿正长,丹青攘与柳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