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得荆棘过,枯木堂中第一座。
拈得笔头挥,长连床上第二机。
若向个中论胜劣,得便宜是落便宜。
透得荆棘过,枯木堂中第一座。
拈得笔头挥,长连床上第二机。
若向个中论胜劣,得便宜是落便宜。
这首诗以禅宗的修行境界为喻,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修行者在精神世界中的探索与领悟。
“透得荆棘过,枯木堂中第一座。” 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穿越艰难险阻,最终达到心灵的宁静之地。荆棘象征着修行路上的困难与挑战,而“枯木堂”则代表了修行者内心的清净与解脱。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强调了修行过程中克服障碍的重要性,以及最终达到内心平和的喜悦。
“拈得笔头挥,长连床上第二机。” 这里使用了“笔头挥”和“第二机”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的智慧运用。笔头挥动象征着思维的灵活与创造力,而“长连床上第二机”可能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佛法的智慧,即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修行的机会和方法。
“若向个中论胜劣,得便宜是落便宜。” 最后两句诗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如果从修行的角度来比较,得到的好处是否真的比不上失去的?这里通过“得便宜是落便宜”的反问,表达了在追求精神成长的过程中,真正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外在的得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增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修行理念,探讨了精神成长、克服困难、智慧运用以及内在价值的主题,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一百五日东郊时,陂塘水满雨如丝。
人家青烟不禁火,俚俗岂复思子推。
旧坟年多木已拱,新坟积土高累累。
老鸦飞鸣衔肉去,纸钱雨湿挂树枝。
深松茂柏死自乐,地下应笑生人悲。
眼中青山身后冢,此事决定君何疑。
风吹云破日下照,小滩碎砾光陆离。
停车暂憩道傍舍,解囊且补残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