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坐非关闷,凝情秪在诗。
庭闲花落后,山静月明时。
荅客言多简,寻僧步稍迟。
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默坐非关闷,凝情秪在诗。
庭闲花落后,山静月明时。
荅客言多简,寻僧步稍迟。
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阅读和写作诗歌来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寄托。开头两句“默坐非关闷,凝情秪在诗”,表达了诗人沉浸于诗词之中的情景,不为外界所扰乱,心绪随着文字延伸。
第三、四句“庭闲花落后,山静月明时”则描写了一幅幽深的夜景。庭院中花瓣已落,寂静无声;远处山林在清辉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照,也是他向往的精神家园。
以下两句“荅客言多简,寻僧步稍迟”则转换了场景。诗人似乎是在与友人的对话中保持着简洁,避免过多的世俗纠葛;而在寻找僧侣的路上,他却不急不躁,步履缓慢。这表明诗人对于交流和信仰都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最后两句“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则透露出诗人的自信与期待。他的作品(比喻为稀世珍宝“和氏璧”)能够得到理解和赏识,终将有人(或是理想中的“玉人”)能深刻领会其内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心灵交流与信仰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草堂细雨茶烟迟,远来客子爱吟诗。
一朝变化悟是主,悟到无形偏有为。
天设织机夺众巧,扶桑茧缫五色丝。
金茎甘露浮清气,半空吸彻了仙味。
但爽词人藜藿肠,汉家仙基竟入魏。
太白少陵两诗豪,探奇不尽登临费。
暗谷顿使魑魅藏,阴崖宁无神明卫。
苦心须求格调工,寄兴莫与凡流同。
峨眉峰头弄片月,羊肠路口追长风。
平顺却难险巇易,含毫垂首沈思中。
圣代无媒自萧散,杖挂百钱步可缓。
出门游眺欲忘归,天际好山青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