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知己晋参军,画手分传老可文。
碎影贴金初得月,寒梢耸翠欲干云。
平生自是轻馀子,一日那能无此君。
解为南风却炎暑,拟封清渭答殊勋。
当年知己晋参军,画手分传老可文。
碎影贴金初得月,寒梢耸翠欲干云。
平生自是轻馀子,一日那能无此君。
解为南风却炎暑,拟封清渭答殊勋。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格。诗人以“当年知己晋参军”开篇,将竹子比作知心好友,表达了对竹子独特魅力的欣赏与敬重。接着,“画手分传老可文”一句,赞美了竹子作为绘画主题的独特价值,暗示了竹子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碎影贴金初得月,寒梢耸翠欲干云”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想象,描绘了竹子在月光下斑驳的光影效果和在寒风中挺拔的姿态,展现出竹子既柔美又坚韧的形象。竹子的“碎影”仿佛是月光下的点点金光,而“寒梢耸翠”则表现了竹子在寒冷环境中依然保持生机勃勃、翠绿欲滴的状态,象征着竹子不畏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
“平生自是轻馀子,一日那能无此君”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认为竹子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如同挚友一般陪伴左右。最后一句“解为南风却炎暑,拟封清渭答殊勋”,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形象,它不仅能在炎热的夏季带来凉爽,还能在特定场合下作为礼物表达敬意,寓意着竹子具有化解困难、带来清凉、传递美好情感的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竹子这一自然形象,不仅赞美了竹子的外在之美,更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的坚韧、高洁和生命力,体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下士遘穷境,汩命犹蚓蝼。
幸此废质存,孰非天所优?
山川寄清啸,寂莫良自羞。
须念縻爵人,积虑同缚囚。
区区云水閒,并难梦寐求。
知足尚无辱,在浪何不鸥?
告丰雨其沛,汰尘月方秋。
倘思清樽欢,可以乘扁舟。
微命不如蚁,蹂躏多苦伤。
乖危掠衣物,剽悍胡能当?
咄嗟胠箧流,白日行堂皇。
既无官令严,谁恃身势强?
万人趋一门,黑暗如排墙。
溃地一鬨声,上辟鸮鹰翔。
进退居两难,翘企偕徬徨。
讹传咫尺间,已断濠河梁。
失色尽灰土,何有肝与肠?
共乞皇天仁,愿缓时日亡。
白晰谁家女,劙面无完裆。
绣袜污澜泥,认是官家郎。
还顾我亲属,欲止路无旁。
虽喜平安存,呼吸谁预防?
凛冽未入冬,草木先凋僵。
野烧发穷蛰,在坏何闭藏?
乱山如绞麻,一束一步紧。
虎峪通大棘,猿梯接斜笋。
崩崖欲塞谷,及地势牢忍。
故留微隙通,万年作喉吻。
南柯百千蚁,车马去蠢蠢。
我来厕其间,浩气忽消窘。
侧俯穿树桩,倒盘上芝菌。
舆夫面覆地,短喘曳长纼。
眼看尺寸间,乱石堕齑粉。
未消太古气,愿乞巨灵垦。
天半出戍旗,敛翅立孤隼。
下有烟光摇,日晚喜村近。
初秋出门晴,初冬入门雨。
可怜饥寒离,偶得贫贱聚。
暗壁搜海阴,积苔遍阶户。
尚疑江篷栖,眉低不能举。
颓墙霜后葵,憔悴叶皆俯。
似我袖尘厚,繂繂重难舞。
刺面西北风,黄雀噤檐语。
瘦子看敝襦,病妻向空釜。
剩橐金无多,寸心费营处。
恐有索债人,先来告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