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之手,名为《颂》(其一)。傅翕,又名弘忍,是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深刻的禅理,这首《颂》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能知此心无隔碍”,开篇即点明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由,强调了心灵的无碍状态,暗示着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追求。“生死虚妄不能羁”,进一步阐述了对生死的超脱态度,认为生死不过是虚幻的现象,并非真正的限制,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而此一心皆悉具”,指出了一颗纯净的心灵包含了宇宙万物,体现了佛学中“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思想,强调了心与世界的统一性。“八万四千诸律仪”,借用佛教中的数字和概念,象征着修行的广泛和深入,涵盖了各种戒律和仪式,强调了通过实践和修行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禅理,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它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精神的指引,鼓励人们探索内在的自我,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前年常见云西画,今年始识云西翁。
文章惊世世所重,笔力到老老更工。
流水涓涓石凿凿,一啸长才风雨作。
岂云笔底有江山,自是胸中蕴丘壑。
昨日亭东白云起,怅望吴松满江水。
安得先生乘兴来,写我江南雪千里。
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
龙湫一派天下无,万口赞扬同一舌。
行行路入两山间,踏碎苔痕屐将折。
山穷路断脚力尽,始见银河落双阙。
矩罗宴坐看不厌,骚人弄词困搜抉。
谢公千载有遗恨,李杜复生吟不彻。
我游石门称胜地,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来气象大不侔,石屏倚天惊鬼设。
飞泉直自天际来,来处益高声益烈。
从他倒泻三峡流,到此谁能定优劣。
雁山佳趣得要领,一日尽游神恶亵。
骊龙高卧唤不应,自愧笔端无电掣。
轮囷萧索湍不怒,非雾非烟亦非雪。
我闻涷雨初霁时,喷击生风散空阔。
更期雨后再来看,净洗一生烦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