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淡疏烟,夜月涵深静。
山居无一事,缓步苍松岭。
所思不可见,所见徒耿耿。
谁开大海容,忽吐高峰景。
已得惠风吹,岂受繁霜儆。
疏林漏其辉,复上幽人领。
幽人意若何,独向飞轮请。
夜光尔何德,死育须臾顷。
可怜人异月,一去难追省。
每当春月和,长恨秋月冷。
安知长恨人,不是婵娟影。
方春抱玉华,流照归人境。
春色淡疏烟,夜月涵深静。
山居无一事,缓步苍松岭。
所思不可见,所见徒耿耿。
谁开大海容,忽吐高峰景。
已得惠风吹,岂受繁霜儆。
疏林漏其辉,复上幽人领。
幽人意若何,独向飞轮请。
夜光尔何德,死育须臾顷。
可怜人异月,一去难追省。
每当春月和,长恨秋月冷。
安知长恨人,不是婵娟影。
方春抱玉华,流照归人境。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夜晚山中景色的静谧与深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色淡雅、月色深沉的画面。首句“春色淡疏烟”便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氛围,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特有的气息。接着,“夜月涵深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宁静与月色的深邃,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山居无一事,缓步苍松岭”两句,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他漫步在苍松覆盖的山岭之上,似乎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然而,内心深处的情感却难以平静,“所思不可见,所见徒耿耿”,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或逝去事物的思念与怀念,这种情感虽无法直接触及,却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接下来,“谁开大海容,忽吐高峰景”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大海的广阔与高峰的壮丽相提并论,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深邃。而“已得惠风吹,岂受繁霜儆”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与挑战保持了一种平和的态度。
“疏林漏其辉,复上幽人领”描绘了林间光线透过稀疏的树梢,洒下斑驳光影的景象,以及这光影引领着幽人前行的情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最后,“幽人意若何,独向飞轮请”一句,以幽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寻,以及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春夜山景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独到理解和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三年江湖上,得友唯道原。
少小负英特,诵书日万言。
长好史氏学,执笔以专门。
废兴数千载,抵掌洪河翻。
洁身比夷齐,见义勇育贲。
唯不善玄解,恶佛如仇冤。
我虽异于此,知有学行尊。
就之同雾露,贵之如瑶琨。
共为庐山游,移宿穷林园。
水石最好处,尽日流清尊。
所愿闻高谈,美若尝熊蹯。
夫子之故人,公台既调元。
闻初学问时,幽兰并芳荪。
及今议论乖,良弓对惊猿。
云泥成睽离,治乱空自论。
古来用才者,如梓匠轮辕。
短长无弃遗,同异非仇恩。
何不付国史,置子西掖垣。
我语虽鄙贱,几欲叫天阍。
文章天所秘,赋予均功名。
吾尝考在昔,颇见造物情。
离堆太史公,青莲老先生。
悲鸣伏枥骥,蹭蹬失水鲸。
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
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
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
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明。
感概发奇节,涵养出正声。
故其所述作,浩浩河流倾。
岂惟配诗书,自足齐韶韺。
我衰敢议此,长歌涕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