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朝返策,峡口暮言旋。
峰峦各一色,山鸟啼两边。
芦林露浣石,柳枝维渔船。
滩头落日黄,几处生寒烟。
正愁大刀折,忽看破镜悬。
玉钩搭残霞,蛾眉照长川。
镜湖疑喷玉,箭波如离弦。
岸遥光历历,沙净寒涓涓。
猿饮臂相接,雁惊阵不联。
孤帆未可去,且随鸥鹭眠。
石台朝返策,峡口暮言旋。
峰峦各一色,山鸟啼两边。
芦林露浣石,柳枝维渔船。
滩头落日黄,几处生寒烟。
正愁大刀折,忽看破镜悬。
玉钩搭残霞,蛾眉照长川。
镜湖疑喷玉,箭波如离弦。
岸遥光历历,沙净寒涓涓。
猿饮臂相接,雁惊阵不联。
孤帆未可去,且随鸥鹭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石台返回峡口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对月色的细腻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宁静之美。
首句“石台朝返策,峡口暮言旋”,以“返策”和“言旋”描绘了诗人从石台出发,傍晚时分回到峡口的情景,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和行程的结束。
接着,“峰峦各一色,山鸟啼两边”两句,通过色彩和声音的对比,展现了山峦的多样性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山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山鸟在两侧鸣叫,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山间图景。
“芦林露浣石,柳枝维渔船”描绘了岸边的景色,芦苇丛中的露水洗净了石头,柳枝上系着停泊的渔船,细节之处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滩头落日黄,几处生寒烟”则将视线转向河滩,夕阳的余晖染成金黄色,几处升起的寒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
“正愁大刀折,忽看破镜悬”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生活中的事物,用“大刀折”和“破镜悬”来比喻事物的破损或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玉钩搭残霞,蛾眉照长川”进一步描绘了月色之美,玉钩般的月亮挂在天边,映照在长长的河流上,仿佛是蛾眉的倒影,增添了画面的浪漫与神秘感。
“镜湖疑喷玉,箭波如离弦”将月光下的湖面比作喷射的玉石,波浪如同离弦之箭,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水面的动态美。
“岸遥光历历,沙净寒涓涓”描绘了远处岸边的光线清晰可见,沙滩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干净,寒气中传来涓涓流水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
“猿饮臂相接,雁惊阵不联”通过猿猴饮水时手臂相触和雁群因惊扰而阵型散乱的描写,展现了动物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真实状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最后,“孤帆未可去,且随鸥鹭眠”表达了诗人暂时不愿离去的心情,希望与鸥鹭一同休息,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内心的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峡口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问缠腰跨鹤,事如何,人生最风流。
怕江边潮汐,世间歧路,只是离愁。
白马青衫往事,赢得鬓先秋。
目送红桥晚,几番行舟。
兰佩空馀依黯,便南风吹水,人也难留。
但从今别后,我亦似浮沤。
敬亭上、半床琴月,记弹将、寒影落南州。
秋声里,塞鸿来后,为而登楼。
街头旋买双芒屩,作意登山殊不恶。
苍崖无罅竹鞭逸,崩石欲坠松根络。
凭高开豁快送目,历险崎岖危著脚。
川云忽起两蛟舞,瀑水高吹万珠落。
大岩空腔谁所刳,绝壁峭立端疑削。
坡平或可坐百人,峡束仅容飞一鹤。
蛇蹊岌岌头自眩,鬼谷惨惨神先愕。
秦皇马迹散莓苔,如镌非镌凿非凿。
残碑不禁野火燎,造物似报焚书虐。
人民城郭俱已非,烟海浮天独如昨。
烈风大雪吞江湖,巨木摧折竹苇枯。
乌鸢瑟缩堕地死,岂复能顾卵与雏。
棘枝拔出乱石罅,凛凛生气独有馀。
耐寒两鹊亦异禀,羽族有此山泽癯。
神凝气劲中自足,不待晴日相鸣呼。
深知画手亦怪伟,用意直刮造化炉。
氄毛虽细爪翮健,落笔岂独今所无。
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
霜叶无停声,脂车有行色。
正悲南浦秋,又送清湘客。
啼饥儿颊红,待养亲发白。
努力事上官,世路日已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