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过参天,下有长水墓。
长水日夜流,真诠谁了悟。
文杏过参天,下有长水墓。
长水日夜流,真诠谁了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苍凉而深邃的画面,通过文杏树与参天的对比,以及长水墓的存在,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文杏树高大挺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而“过参天”则强调其高度,仿佛触及云霄,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下有长水墓”,这一句将视线从高处拉回地面,引入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历史场景——长水法师的墓地。长水墓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标记,更蕴含着对逝去智慧与精神的追忆。长水法师的墓,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长水,日夜流淌,象征着他的教诲与精神永不停息。
“长水日夜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流比作时间的流动,暗示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承如同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然而,“真诠谁了悟”,却在赞美与颂扬之余,提出了一种深沉的疑问:在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领悟其中的真谛呢?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智慧的敬仰与对现实认知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次对长水法师墓的凭吊,更是对生命意义、知识价值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探讨。
去夏君出都,往视阿兄疾。
送君西门外,马鸣酸不辍。
北来已西风,南归又白雪。
寒乌恋慈母,桓山翼已折。
嗟君遇未通,出处无定辙。
奔驰二万里,乃若旋一室。
神物已暗惊,人言岂足恤。
天公信厚君,迫使鍊诗骨。
岂慕货殖贤,幸乞扁鹊术。
惜无白发兄,为君作生日。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
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
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
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
阴律行未调,细涩无齐声。
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
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
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壶中日月洞中天,紫府官曹许接联。
爽垲已辞齐相宅,衰庸休问绛人年。
故园一别难回首,何日三军得晏眠。
各有萧条羁客感,白门烟树总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