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官有客尚留吴,难道陶潜不腐儒。
魂亦寻花如蛱蝶,梦惟逐浪似鹈鹕。
孤灯影瘦寒山寺,荒草流青夏驾湖。
学道参禅都未澈,一毛聊得比杨朱。
无官有客尚留吴,难道陶潜不腐儒。
魂亦寻花如蛱蝶,梦惟逐浪似鹈鹕。
孤灯影瘦寒山寺,荒草流青夏驾湖。
学道参禅都未澈,一毛聊得比杨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中过苏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对人生的思考。首联“无官有客尚留吴,难道陶潜不腐儒”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与儒家精神的深刻思考。陶潜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隐士,他的生活态度与儒家传统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形成对比,引发诗人对于人生价值与追求的反思。
颔联“魂亦寻花如蛱蝶,梦惟逐浪似鹈鹕”运用比喻手法,将灵魂的飘荡比作蝴蝶追逐花朵,梦境的游走比作鹈鹕追逐波浪,生动地展现了生命旅程中的无常与变化,暗示了人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状态。
颈联“孤灯影瘦寒山寺,荒草流青夏驾湖”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画面,孤灯映照着瘦削的身影,寒山寺的宁静与荒草的青绿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尾联“学道参禅都未澈,一毛聊得比杨朱”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与佛教禅宗的探索与理解,虽然尚未达到彻底领悟的境界,但通过这样的修行,他找到了一种类似于杨朱(战国时期哲学家)的超脱与自由的生活态度,即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心灵的解放与超越。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投射,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个人生命体验,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我价值、人生意义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
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
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
清香远远,透过昆仑去。
袅袅上青霄,结雯光、辉辉堪睹。
玉堂里面,参从大罗仙。
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
修行学道,切莫凭婴姹。
只是这些儿,把尘俗、般般不惹。
自然萧索,寂寞与他依,餐残饭,著粗衣,饱暖休相舍。
常从坦荡,守养身躯假。
闲里得真闲,觉清凉、惺惺洒洒。
暗中功行,直待两盈盈,灵明显,做逍遥,师父看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