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奡不终通,禹稷不终穷。
贤奸在史策,千载无不同。
奸当赫奕时,势可回苍穹。
洎乎势既穷,惟有贤可风。
读书不盈尺,兴亡万变中。
治少乱日多,谁与论吉凶。
羿奡不终通,禹稷不终穷。
贤奸在史策,千载无不同。
奸当赫奕时,势可回苍穹。
洎乎势既穷,惟有贤可风。
读书不盈尺,兴亡万变中。
治少乱日多,谁与论吉凶。
这首诗《读史》由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探讨了贤与奸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以及读书与治国的关系。
首句“羿奡不终通,禹稷不终穷”以古代神话人物羿奡和禹稷为例,暗示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虽能一时显赫,但最终都难逃历史的变迁。接着“贤奸在史策,千载无不同”指出贤明与奸佞之人在历史记录中都有迹可循,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他们的事迹与影响都会被后人铭记。
“奸当赫奕时,势可回苍穹”描绘了奸佞之人在权力鼎盛时期,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改变天命,展现出他们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洎乎势既穷,惟有贤可风”则转折,说明当权势衰落之时,唯有贤德之人能够引领社会风气,恢复秩序。
“读书不盈尺,兴亡万变中”强调了知识的力量,即使阅读量不多,也能洞察历史的兴衰更替,理解国家命运的起伏变化。“治少乱日多,谁与论吉凶”最后点明了治理国家与维持稳定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在动荡时代中,谁能预测和判断吉凶的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贤与奸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历史、知识与治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和对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
牡丹又欲试春妆,恼得闲人也作忙。
新旧年头将替换,去留花眼费商量。
东风从我袖中出,小蕾已含天上香。
只道开时恐肠断,未开先自断人肠。
素光练净,映秋山、隐隐修眉横绿。
鳷鹊楼高天似水,碧瓦寒生银粟。
千丈斜晖,奔云涌雾,飞过卢仝屋。
更无尘气,满庭风碎梧竹。
谁念鹤发仙翁,当年曾共赏,紫岩飞瀑。
对影三人聊痛饮,一洗离愁千斛。
斗转参横,翩然归去,万里骑黄鹄。
满川霜晓,叫云吹断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