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海中岛,淳风邹、鲁俦;
虽经丧乱馀,弦诵声尚留。
村村延塾师,各有童蒙求。
邻寓豪家子,般乐狎倡优;
挥金市狡童,蜩沸习歌讴。
歌声与笔声,异调乃相仇;
驱遣师生散,不肯容欢咻。
村人问塾师,怪事前有不?
塾师曰固然,儒术今所尤。
相彼倡优辈,扬扬冠沐猴。
或握军旅符,或司会计筹;
多有衣冠者,交驩不为羞。
学书效迂缓,学优利速售;
今日分手去,及早善为谋。
村人笑相谢,先生滑稽流;
吾儿不学书,只可事锄耰。
弹丸海中岛,淳风邹、鲁俦;
虽经丧乱馀,弦诵声尚留。
村村延塾师,各有童蒙求。
邻寓豪家子,般乐狎倡优;
挥金市狡童,蜩沸习歌讴。
歌声与笔声,异调乃相仇;
驱遣师生散,不肯容欢咻。
村人问塾师,怪事前有不?
塾师曰固然,儒术今所尤。
相彼倡优辈,扬扬冠沐猴。
或握军旅符,或司会计筹;
多有衣冠者,交驩不为羞。
学书效迂缓,学优利速售;
今日分手去,及早善为谋。
村人笑相谢,先生滑稽流;
吾儿不学书,只可事锄耰。
这首明代末期的诗《村塾》是卢若腾所作,描绘了乡村教育的鲜明对比。诗人以弹丸之地的小岛比喻村庄,尽管历经战乱,但淳朴的学风犹存,村子里的塾师依然受到尊敬,孩子们热切求知。然而,富家子弟却沉迷于享乐,雇用伶人子弟,与读书声形成鲜明反差。他们嘲笑儒生的迂腐,认为掌握武力或商业技能更为实际,甚至一些士绅也参与其中,不以为耻。
诗人批评这种现象,指出学优者为了利益而急于求成,而读书人则被轻视。他劝告村民们,应重视教育,不要让孩子们仅仅从事农耕。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如果孩子不愿读书,至少还能务农自给。整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教育价值的不同看法,以及传统儒家教育在商业化冲击下的困境。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
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
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
清香远远,透过昆仑去。
袅袅上青霄,结雯光、辉辉堪睹。
玉堂里面,参从大罗仙。
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