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
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
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
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
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
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
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
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
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
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疆战争的景象,通过对比城内外的不同情形,展现了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不安。诗人以深刻的笔触,捕捉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战争所造成的影响。
诗首三句"城前兵马过,城里人高卧。官家自供给,畏我田产破。"描绘了战事频仍的边疆城市,外面的军队行进而城中的百姓却躺在高处休息,这种对比生动地展示了战争与平民生活之间的强烈对立。官府自行供给物资,反映出中央对边疆的关注和支持,但同时也暗示着地方生产可能遭到破坏。
"健儿食肥肉,战马食新谷。食饱物有馀,所恨无两腹。"这几句写出了军队中士兵和战马的丰盛供应,以及他们对食物的渴望,表达了在战争环境下对充足食物的渴求和不满。
最后四句"草青见军过,草白见军回。军回人更多,尽系西戎来。"则描绘了军队进退带来的自然景观变化,以及战后归来的士兵数量增多,暗示战争的残酷和持续。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边疆战争的悲壮与凄凉,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
且学方回痴,莫羡董公健。
谁令躯七尺,浪作青紫楦。
更摇乞怜尾,仍出吊丧面。
芗林有老仙,蚤具佛眼见。
国恩倘粗酬,已债遂焚券。
驱除竹马弃,狼藉刍狗践。
寥寥汉二傅,千岁一关楗。
竟日饮无何,更补离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