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声凄切雁声哀,风起高原猎骑回。
无尽愁云吹不散,望乡空上白龙堆。
笳声凄切雁声哀,风起高原猎骑回。
无尽愁云吹不散,望乡空上白龙堆。
这首诗《九日登高》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内心情感与所见之景。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笳声、雁声、风、高原、猎骑、愁云和白龙堆,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深沉的氛围。
首句“笳声凄切雁声哀”,以笳声和雁声的哀鸣开篇,暗示了一种悲凉的情绪。笳声是古代军中常用的一种乐器,其声音往往带有悲壮或哀伤的意味;雁声则常被用来象征离别或思乡之情。这两者交织在一起,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次句“风起高原猎骑回”,描述了风吹过辽阔的高原,猎骑(狩猎的骑兵)在风中归来的情景。这里的“高原”不仅指地理上的高度,也象征着诗人心中的广阔思绪和孤独感。“猎骑回”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归宿感,尽管这种归宿可能是暂时的,或是对某种精神寄托的追寻。
第三句“无尽愁云吹不散”,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愁云在这里既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愁绪的外化。即使是在风的吹拂下,这些愁云也无法消散,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无法摆脱的忧愁和思念。
最后一句“望乡空上白龙堆”,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指向家乡的方向。白龙堆是一个地名,这里用以象征遥远的故乡。诗人站在高处,向着家乡的方向望去,却只能徒增思念之情,无法真正回到那个地方。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无奈的情感。
整体而言,《九日登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登高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揭示,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