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江公著知吉州》
《送江公著知吉州》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岂惟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佳公子。

初冠惠文读《城旦》,晚入奉常陪剑履。

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

未应良木弃大匠,要使名驹试千里。

奉亲官舍当有择,得郡江南差可喜。

白粲连樯一万艘,红妆执乐三千指。

簿书期会得馀闲,亦念人生行乐耳。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jiānggōngzhùzhīzhōu
sòng / shì

sānxíngjìnqiānshānshuǐyóudàotónggèngqīngměi

wéizhuóshìyǐnkuángshípíngchūjiāgōng

chūguānhuìwénchéngdànwǎnfèngchángpéijiàn

fāngjiānghuáshěngtánguāndiàotáiguīěr

wèiyìngliángjiàngyào使shǐmíngshìqiān

fèngqīnguānshèdāngyǒujùnjiāngnánchà

báicànliánqiángwànsōuhóngzhuāngzhísānqiānzhǐ

簿shūhuìxiánniànrénshēngxíngěr

注释
三吴:古代中国地区名,包括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
桐庐:地名,在浙江,以山水优美著称。
浊世:污浊混乱的时代。
狂奴:指行为狂放不羁的人。
《城旦》:古代律诗的一种,此处可能指读书内容。
奉常: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乐之事。
弹冠:比喻准备出仕或升迁。
钓台:历史上的名胜,与隐居相关。
大匠:技艺高超的工匠,引申为有能力的人。
簿书:公文、账册,代指繁杂的公务。
人生行乐:享受生活,及时行乐。
翻译
在三吴之地游历过无数山水,人们还说桐庐的风景更清幽美好。
不仅是乱世中隐藏着狂放不羁的人,太平盛世也有才情出众的公子。
年轻时戴上进士帽研读《城旦》诗篇,晚年任职奉常,身佩宝剑随从众多。
正当准备在显赫的官署中施展才华,忽然想起要去钓台归隐,洗净尘世之耳。
不应让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要让他们像千里马一样接受考验。
为侍奉亲人选择官舍时需谨慎,能到江南做郡守也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
满载白米的船只排列如林,三千乐师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文书事务之余,也该享受生活,毕竟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名为《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流露出浓郁的情感和深厚的友情,同时也透露着作者对人生和世道的深刻洞察。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

这两句描绘了一片壮丽的自然风光,其中“三吴”指的是古代吴越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桐庐”则是作者所在之地。这两处地方都有着优美的山水,特别是在诗人眼中,桐庐更显得清幽而美丽。

"岂惟浊世隐狂奴,时平亦出佳公子。"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和人心的看法。在“浊世”即混乱不堪的时代中,“隐狂奴”指的是那些隐藏自己真实面貌的人,而在太平盛世之时,也会出现品德高尚的君子。这两句反映出诗人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性的复杂看法。

"初冠惠文读《城旦》,晚入奉常陪剑履。"

“初冠”指的是年轻时期,“惠文”是诗人早年的字,读《城旦》则是在学习古代经典之中培养自己的学问和品性。“晚入奉常”则是成熟后参与政治的场景,“陪剑履”则是身处险恶环境中的形象。

"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

“华省”可能指的是诗人仕途上的某个地方或职位,“起弹冠”意味着准备脱去官帽,放弃官职。而“钓台”则是古代的渔阳县,也就是作者想象中的隐居之地,“洗耳”则是清除尘世杂音,以求心灵的清净。

"未应良木弃大匠,要使名驹试千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良木”比喻有才华的人,“大匠”则是能干的大师,而“名驹”则指的是良马,能够在长途跋涉中考验其能力。

"奉亲官舍当有择,得郡江南差可喜。"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待。“奉亲”是指侍奉父母,“官舍”则是官职的居所,而“得郡江南”则是在江南地区获得官职,这在当时被视为较好的任命。

"白粲连樯一万艘,红妆执乐三千指。"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节庆画面,其中“白粲连樯”形容船只如同雪花一般洁白而众多,而“红妆执乐”则是女乐师们盛装打扮,手持乐器的情景。

"簿书期会得馀闲,亦念人生行乐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簿书期会”指的是约定好的聚会时间,而“得馀闲”则是希望在忙碌之余能够得到片刻的清净时光。最后,“亦念人生行乐耳”则是在提醒自己和朋友,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仍应珍惜每一刻,享受人生的乐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友情、仕途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题邮亭壁歌

邮亭咫尺堪投宿,手握亲姑憩茅屋。

抱薪就地旋铺摊,支颐相向吞声哭。

旁人问我是何方,俯首哀哀诉衷曲。

妾家祖居金华府,海道曾为上千户。

举艘运粟大都回,金牌敕赐双飞虎。

兄弟晦迹隐山林,甘学崇文不崇武。

今朝玉堂宋学士,亦与妾家同一谱。

笄年嫁向衢州城,夫婿好学明《诗经》。

《离骚》子史遍搜揽,志欲出仕苏苍生。

前春郡邑忽交辟,辞亲千里趋神京。

丹墀对策中殿举,驰书归报泥金名。

承恩拜除阆州守,飘然画舫西南行。

到官未几访遗老,要把奸顽尽除扫。

日则升堂治公务,夜则挑灯理文稿。

守廉不使纤尘污,执法致遭僚佐怒。

府推获罪苦相攀,察院来提有谁诉。

临行囊橐无锱铢,惟有旧日将去书。

城中父老泣相送,道傍过者咸嗟吁。

一时征赃动盈万,妾夫自料无从办。

经旬苦打不成招,暗嘱家人莫送饭。

嗟乎饿死囹圄中,旗军原籍来抄封。

当时指望耀门户,岂期一旦翻成空。

亲邻怜妾贫如洗,敛钞殷勤馈行李。

伶仃三口到京师,奉旨编军戍金齿。

阿弟远送龙江边,临歧抱头哭向天。

姊南弟北两相痛,别后再会知何年。

开船未远子病倒,求医问卜皆难保。

武昌城外野坡前,白骨谁怜葬青草。

初然有子相依傍,身安且不忧家荡。

如今子死姑年高,纵到云南有谁望。

八月官船渡常德,促装登途整行色。

空林日暮鹧鸪啼,声声叫到行不得。

上山险如登天梯,百户发放来取齐。

雨晴泥滑把姑手,一步一仆身沾泥。

晚来走向营中宿,神思昏昏倦无力。

五更睡重起身迟,饭锅未熟旗头逼。

翻思昔日深闺内,远行不出中门外。

融融日影上栏干,花落庭前鸟声碎。

宝髻斜簪金凤翘,翠云蝉鬓娥眉娇。

绣床新刺双蛱蝶,坐久尚怯春风饶。

岂知一旦夫亡后,万里遐荒要亲走。

半途日暮姑云饥,欲丐奉姑羞举口。

同来一妇天台人,情怀薄似秋空云。

丧夫未经二十日,画眉重嫁盐商君。

血色红裙绣罗袄,终日骑驴涉长道。

稳坐不知行路难,扬鞭笑指青山小。

取欢但感新人心,那忆旧夫恩爱深。

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

妾心汪汪淡如水,宁受饥寒不受耻。

几回欲葬江鱼腹,姑存未敢先求死。

前途姑身少康健,辛苦奉姑终不怨。

姑亡妾亦随姑亡,地下何惭见夫面。

说罢伤心泪如雨,咽咽垂头不成语。

路傍过者为酸心,隔岭孤猿叫何许。

(0)

遣句

倚杖看松残雪后,荷锄移竹小春前。

较多白发浑闲事,得住青山又一年。

(0)

宿四明山心

寂历游仙处,尘寰隔断霞。

九溪流雪水,八月绽桃花。

茅栗圆于弹,霜梨大似瓜。

云南与云北,依旧作邻家。

(0)

舟行怀竹浪师弟

远水明于练,前舟如凿空。

白云鸿爪外,红树雨丝中。

禅咏知兼胜,行藏孰与同。

去年留此月,常共泛溪东。

(0)

春暮

一半筠帘上小钩,残书数卷未经收。

东风忒也司闲事,吹得瓶花满案头。

(0)

赤城

南北峰青雨乍分,瀑花飘下雪纷纷。

空岩夜久无群动,一点闲灯伴白云。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释清远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