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有云,莫蔽我衣。彼荷戟者,迫我以驰。
我驰我驱,泣涕如雨。仰视白日,光不照下。
地不可穴,天不可缘。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含山有石,其光差差。石或可转,我节可亏。
我夫何之,欲从无所。舍彼黄泉,无相见者。
谁谓渊深,我视若陵。我死得死,中心之宁。
含山有云,莫蔽我衣。彼荷戟者,迫我以驰。
我驰我驱,泣涕如雨。仰视白日,光不照下。
地不可穴,天不可缘。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含山有石,其光差差。石或可转,我节可亏。
我夫何之,欲从无所。舍彼黄泉,无相见者。
谁谓渊深,我视若陵。我死得死,中心之宁。
这首诗《含山操二解》由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所作,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抒发。
诗中以“含山”为背景,借自然景象来寓言人生的艰难与困顿。“含山有云,莫蔽我衣”,云遮蔽了阳光,象征着外界环境的阻碍与困难,同时也暗示了个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接着,“彼荷戟者,迫我以驰”,荷戟者代表了外在压力与挑战,迫使诗人不得不奋力前行,却“我驰我驱,泣涕如雨”,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痛苦与挣扎。
“仰视白日,光不照下”,表达了诗人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但现实中的重重障碍使得这些美好事物难以触及。“地不可穴,天不可缘”,进一步强调了困境的不可逾越性,以及寻求出路的艰难。最后,“舍旃舍旃,我尚何言”,表达了在绝望与无奈之下,诗人对命运的妥协与接受。
接下来的章节继续深化主题,以“含山有石,其光差差”描绘出坚韧与坚持的形象,即使面对看似不可改变的困境,内心仍有一丝光芒。然而,“石或可转,我节可亏”,象征着个人意志的坚定与不可动摇,同时也暗示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原则可能面临考验与妥协。
“我夫何之,欲从无所”,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找方向与出路的迷茫与无助。“舍彼黄泉,无相见者”,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孤独与隔绝感,即使在死后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与重逢。“谁谓渊深,我视若陵”,将深渊比作小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与超越,即使在最深的困境中,也能发现一线生机与希望。
最后,“我死得死,中心之宁”,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的豁达态度,以及在内心深处寻找到的平静与安宁。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与隐喻,深刻揭示了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挣扎、痛苦、绝望与最终的释然与超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学思考。
春老园林,雨余庭院,偏惹蝶骇莺猜。
蔫红皱白,狼藉满苍苔。
正是愁肠欲断,珠箔外、点点飘来。
分明似,身轻飞燕,扶下碧云台。
当初珍重意,金钱竞买,玉砌新栽。
更翠屏遮护,羯鼓催开。
谁道天机绣锦,都化作、紫陌尘埃。
纱窗里,有人怜惜,无语托香腮。
大化何茫茫,生死等朝暮。
见面未几何,幽明已殊路。
人皆劝君仕,况未年迫暮。
哀哉万里行,朝命惜虚付。
虽有善教才,不得一远布。
六旬命非促,岂不见晞露。
知命俭亦乐,闻道死乃安。
平生嗜欲薄,既逝魂气完。
念昔久缔交,文饮意屡欢。
握手龙墀上,天风飒高寒。
归来忽永诀,不复其杯盘。
盖棺事始定,长夜嗟漫漫。
云间九华秀,君心岂能忘。
亲朋亦别久,终不返故乡。
诸孤泣诉我,我亦泪浪浪。
东风三月暮,送柩出泮庠。
归舟驾言发,佳城在青阳。
所期贤子孙,勉嗣先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