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团圞、组成蕲竹,传看纤手难释。
生绡纨素难比似,换却向来成式。霜雪质。
更隐映,斜纹不与甘蕉匹。细看成碧。
似绿水生波,雁行云外,疑是个人织。
谁行倩,妙手丝丝轻擘,此君再世踪迹。
从来尤物难长久,止恐秋风先逼。
须护惜,为巧夺天工,造物偏乘隙。
深藏满月,怕瘦减清辉,雪香飘堕,无处觅消息。
弄团圞、组成蕲竹,传看纤手难释。
生绡纨素难比似,换却向来成式。霜雪质。
更隐映,斜纹不与甘蕉匹。细看成碧。
似绿水生波,雁行云外,疑是个人织。
谁行倩,妙手丝丝轻擘,此君再世踪迹。
从来尤物难长久,止恐秋风先逼。
须护惜,为巧夺天工,造物偏乘隙。
深藏满月,怕瘦减清辉,雪香飘堕,无处觅消息。
这首《摸鱼儿·织竹团扇》由清代诗人沈鹊应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团扇的制作过程和其独特的美感。
首先,诗人通过“弄团圞、组成蕲竹”这一句,展现了竹团扇的制作过程,仿佛读者能亲眼目睹匠人精心挑选蕲竹,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接着,“传看纤手难释”则强调了这把扇子在完成后的珍贵与独特,让人爱不释手。
“生绡纨素难比似,换却向来成式。”这两句将竹团扇与传统的丝绢扇面进行对比,赞美其独树一帜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样式,展现出创新之美。
“霜雪质。更隐映,斜纹不与甘蕉匹。”这里进一步描述了竹团扇的质地和纹样,其如霜雪般的质感与斜纹设计,不仅美观,还与甘蕉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竹团扇的独特魅力。
“细看成碧。似绿水生波,雁行云外,疑是个人织。”诗人通过比喻,将竹团扇的颜色与形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同碧绿的水面泛起涟漪,又似大雁在云层间飞翔,暗示了竹团扇的制作工艺如同织女之巧手,充满了艺术感。
最后,“谁行倩,妙手丝丝轻擘,此君再世踪迹。”表达了对制作竹团扇技艺的赞叹,仿佛这把扇子是竹的再生,再次展现其生命力。
“从来尤物难长久,止恐秋风先逼。”诗人在此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把竹团扇可能会受到秋风的侵蚀。
“须护惜,为巧夺天工,造物偏乘隙。”提醒人们要珍惜并保护这把扇子,因为它是匠心独运的产物,是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结晶。
“深藏满月,怕瘦减清辉,雪香飘堕,无处觅消息。”最后,诗人想象着竹团扇被深藏于月光之下,害怕它因岁月而失去光彩,担心它的香气随风飘散,最终消失无踪。
整首词通过对竹团扇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蕴含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感慨。
人祝先生寿,勋名而福禄。
伊惟小门生,而乃异斯祝。
所祝在斯文,其寿非已独。
尝闻侍席言,檃括因以复。
孔孟至皇朝,文与道相属。
溯自熙丰后,专门始分目。
欧苏以文雄,周程理义熟。
从此判而二,流派各异躅。
伟哉水心叶,同轨混列辐。
粲粲云锦章,理义仍炳烛。
筠窗一传后,人已沾膏馥。
正统的属任,非公绍者孰。
鲰生耳闻此,惊诧叹不足。
因捧介寿卮,谱在歌诗轴。
愿言清节高,岁寒等修竹。
长以文鸣道,声金而振玉。
上而轧汉周,俯命骚以仆。
门生严楷法,剩将从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