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公奔走谓公劳,闻公引退云公高。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不知高斋竟何义,此名之设缘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缘未尽馀伊皋。
功名富贵皆逆旅,黄金知系何人袍。
超然已了一大事,挂冠而去真秋毫。
坐看猿猱落罝罔,两手未肯置所操。
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长松百尺不自觉,企而羡者蓬与蒿。
我欲赢粮往问道,未应举臂辞卢敖。
见公奔走谓公劳,闻公引退云公高。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不知高斋竟何义,此名之设缘吾曹。
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缘未尽馀伊皋。
功名富贵皆逆旅,黄金知系何人袍。
超然已了一大事,挂冠而去真秋毫。
坐看猿猱落罝罔,两手未肯置所操。
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
长松百尺不自觉,企而羡者蓬与蒿。
我欲赢粮往问道,未应举臂辞卢敖。
诗人以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公子的人格与境遇。"见公奔走谓公劳,闻公引退云公高",开篇便展现了公子的两面性格,一方面勤勉不息,另一方面却又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绊。这一“劳”与“高”的对比,不仅映射出公子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尘嚣的精神追求。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公子的内在情感与外界变化之间的关系。这里,“高下”指的是公子对世事的态度,而“梦幻去来”则寓意于世事无常,公子的心境亦随之起伏。
"不知高斋竟何义,此名之设缘吾曹",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斋”这一称谓的好奇与不解。同时,“此名之设缘吾曹”也揭示出公子之所以被赋予这样的名称,是因为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接下来的"公年四十已得道,俗缘未尽馀伊皋",则透露出公子虽然已经悟到人生真谛,但世俗的羁绊尚未完全摆脱。这里,“四十”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得道”表明公子的精神成就。
"功名富贵皆逆旅,黄金知系何人袍",此处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将功名、富贵等世间追求比作逆旅,即反常的旅途。同时,“黄金知系何人袍”则是对物质财富的轻蔑之意。
"超然已了一大事,挂冠而去真秋毫",这一句中,“超然已了一大事”表明公子对于俗世的一切已经超脱,而“挂冠而去真秋毫”则描绘出公子离去时的超然气度。
接着的"坐看猿猱落罝罔,两手未肯置所操",这里通过猿猱(即猴子)被网捕捉的景象,隐喻世人被名利所困。诗人以此强调公子的超脱和不为物欲所动摇。
"乃知贤达与愚陋,岂直相去九牛毛",这一句中,“乃知”表明一种豁然开朗的认识,而“贤达与愚陋”则是对智慧与愚昧的区分。这里通过“九牛毛”的比喻,强调两者之间的差距之大。
"长松百尺不自觉,企而羡者蓬与蒿",此处诗人以长松比喻公子高洁的品格,而“企而羡者”则是对那些渴望却无法达到的人们的描写。这里,“蓬与蒿”代表了低贱和不足挂齿的事物。
最后的"我欲赢粮往问道,未应举臂辞卢敖",诗人表达出一种想要远离尘世、追求道德的愿望,但却又感到难以割舍世间的情感。这里,“赢粮”意指积累精神上的财富,而“举臂辞卢敖”则是对脱离现实世界的无奈。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公子高洁品格与超然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