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园如昔,于今几岁寒。
抄诗禆国史,选佛挂儒冠。
梧竹留馀荫,池台溯古欢。
灵岩在何处,清籁出云端。
太仆园如昔,于今几岁寒。
抄诗禆国史,选佛挂儒冠。
梧竹留馀荫,池台溯古欢。
灵岩在何处,清籁出云端。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已故官员陈皇士的怀念之情,通过其故居的景象来寄托哀思与感慨。首句“太仆园如昔,于今几岁寒”点明了故居的环境依旧如旧,但时间的流逝使得季节更迭,寒意渐浓,暗含着岁月无情、人事已非的感慨。接下来,“抄诗裨国史,选佛挂儒冠”两句,既体现了陈皇士生前的学问渊博,又暗示了他对于历史文化的贡献,以及其精神追求的深度和广度。
“梧竹留馀荫,池台溯古欢”则进一步描绘了故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梧桐与翠竹为故居留下了一片阴凉,池塘与亭台楼阁则让人想起往日的欢愉时光,这些景物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了回忆的载体。最后,“灵岩在何处,清籁出云端”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灵岩(可能指山名或某种象征)的所在未知,而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从云端传来,既是对陈皇士精神世界的向往,也是对其高尚品质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故居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缅怀,同时也蕴含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昆山突兀摩空苍,寺幽更枕山之阳。
松杉高出人境外,楼阁半在天中央。
日照檐楹分杳霭,风回廊庑添清凉。
谷声远合蒲牢韵,林近时闻薝卜香。
红尘咫尺到不得,黄金地面生辉光。
我疑意在融结际,真宰用意非寻常。
云埋烟蔽岁月古,未与时会犹潜藏。
一旦宝像顿发见,果闻玉磬鸣高冈。
二生开示此经始,源流既浚深必长。
乃知景物不自胜,惟人方可存其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