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山居好,蔬畦间莳花。
笕泉归爨舍,篝火乞邻家。
茁嫩猫头笋,焙芳雀舌茶。
野人曾拜号,何用给黄麻。
我爱山居好,蔬畦间莳花。
笕泉归爨舍,篝火乞邻家。
茁嫩猫头笋,焙芳雀舌茶。
野人曾拜号,何用给黄麻。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山居生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开篇“我爱山居好,蔬畦间莳花”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情感倾向,喜欢在田野间种植莲花的山中生活。
“笕泉归爨舍,篝火乞邻家。”这里的“笕泉”指的是清澈的泉水,“爨舍”则是简陋的住所。诗人将泉水引入居所,表明了对自然的依赖和亲近。而“篝火乞邻家”则描绘了一种自给自足又不孤单的生活状态,通过邻里间互相帮助点燃火堆,展现了诗人对于社区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茁嫩猫头笋,焙芳雀舌茶。”中,“茁嫩”形容竹笋的嫩绿色泽,通过对比猫头,突出了竹笋的鲜美与独特。同时,“焙芳”和“雀舌茶”则是诗人对生活中细节的享受,其中“雀舌茶”更是一种特殊的茶叶形状,被赋予了诗意。
最后两句“野人曾拜号,何用给黄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野人曾拜号”可能是指野人曾经有过某种称谓或名号,而“何用给黄麻”则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黄麻通常用于捆绑,诗中使用此物象征着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一种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山居生活美学。
夜来归梦绕乡关,沧海何曾碍往还。
有问大唐天子国,为言睹史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