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楠木榥刻莲花,大士无言转法华。
胜地云山自千古,问心何处剥蕉芽。
香楠木榥刻莲花,大士无言转法华。
胜地云山自千古,问心何处剥蕉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之美。首句“香楠木榥刻莲花”以楠木为材料,精心雕刻莲花,不仅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也寓意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与高雅。莲花作为佛教中的重要象征,常被用来比喻佛性与觉悟,因此这里的“莲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卉,更是精神层面的寄托。
“大士无言转法华”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精神的内涵。大士,即菩萨,此处指观世音菩萨,以其慈悲与智慧著称。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讲述的是佛陀对众生的教化与指引。诗句中“无言”二字,既是对菩萨沉默而深邃的智慧的赞美,也是对佛法深奥、难以言传之美的隐喻。通过“转法华”,诗人表达了佛法的流转不息,以及它在不同人心中的不同解读与理解。
接下来的“胜地云山自千古”,将视线从具体的物象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维度。胜地,指的是风景优美、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云山自千古,意味着这样的美景与智慧之地自古以来就存在,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与生命的轮回。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永恒真理与不变智慧的颂扬。
最后,“问心何处剥蕉芽”则以一个疑问句结束,引人深思。剥蕉芽,可能象征着探索、发现或成长的过程。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询问,心灵深处的真理或智慧,是否如同蕉芽般,需要我们去寻找、挖掘和培育?这一问,不仅深化了对前文主题的理解,也激发了读者对于自我探索、精神成长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文化中关于智慧、真理与自我觉醒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与永恒智慧的赞美。
当今注意新开府,夫子能言旧直臣。
日影虎符明远色,海波龙户洒先尘。
八公山气充函夏,五岭花香拱寿春。
已引祥鸾鸣足足,全褫猛犬吠狺狺。
深观南极张形势,急讯天潢慎齿唇。
山海转输须有力,阴阳调护讵非神。
抑奸量使西门豹,移檄悬奔东郭㕙。
座极长风通浡潏,旗盈高角动嶙峋。
躔星欲借三台近,捷羽因推百粤频。
挥手蜃烟销旦夕,披心蛮部固尊亲。
独扬周代歌元老,已靖唐边信大人。
铜柱直堪依日月,玉堂应创画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