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谢蕴山方伯苏潭图》
《题谢蕴山方伯苏潭图》全文
清 / 姚鼐   形式: 古风

南昌山色如青玉,下照澄江千里绿。

倚江都会贤俊居,各起亭台带修竹。

先生小园堂数弓,聚书万卷花萼红。

四方名士春秋同,举觞吟啸于其中。

游赏年年情未足,世推丰玉兼饥谷。

使节东领黄河堤,法冠北上太行麓。

独于钱塘治绩多,来旬再莅西湖曲。

杭州前后瞻苏公,先生事与东坡同。

小园旧以苏潭命,或疑前定天所通。

谶占小数何足道,先生本忆南康好。

因怀苏步作苏潭,更著新图写昔抱。

君不见安石东山在越中,金陵亦托东山号。

当时曾治循海装,中原事定思一航。

威仪山泽百世芳,远述祖德何能忘!

功名卓越人间事,自古男儿悲故乡。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谢蕴山方伯的苏潭图,展现了其小园的雅致与主人的高洁志趣。首句“南昌山色如青玉”,以青玉比喻山色之翠绿,展现南昌山水之美。接着“下照澄江千里绿”一句,将山色与江水相连,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画面。

“倚江都会贤俊居,各起亭台带修竹”描绘了南昌作为都会之地,贤士俊杰云集,各自修建亭台,周围环绕着茂盛的竹林,体现出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环境的幽静。

“先生小园堂数弓,聚书万卷花萼红”则聚焦于谢蕴山方伯的小园,园内藏书丰富,花萼鲜艳,展现出主人的学识渊博和生活品味。

“四方名士春秋同,举觞吟啸于其中”描述了四方名士在园中相聚,春去秋来,饮酒赋诗,欢声笑语,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游赏年年情未足,世推丰玉兼饥谷”表达了主人对园中生活的热爱和满足,以及对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

“使节东领黄河堤,法冠北上太行麓”两句可能是指谢蕴山方伯的官职和职责,他东至黄河堤防,北至太行山麓,展现了其为官的勤勉与担当。

“独于钱塘治绩多,来旬再莅西湖曲”提到他在钱塘的政绩显著,多次莅临西湖,显示出其治理地方的能力和对西湖美景的钟爱。

“杭州前后瞻苏公,先生事与东坡同”表明他与苏轼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成就,可能在文学、政治等方面有所建树。

“小园旧以苏潭命,或疑前定天所通”暗示小园以苏潭命名,可能是命运的安排,与苏轼有着某种联系。

“君不见安石东山在越中,金陵亦托东山号”引用了王安石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文人隐逸与回归的意象。

“当时曾治循海装,中原事定思一航”可能是指谢蕴山方伯曾经参与过沿海地区的治理,中原安定后,心系航海之事。

“威仪山泽百世芳,远述祖德何能忘!”表达了对先祖美德的敬仰和传承,以及自身行为应如山泽般高尚,影响久远。

“功名卓越人间事,自古男儿悲故乡”总结了谢蕴山方伯的成就与情感,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谢蕴山方伯的生活场景、官职经历、以及对文人雅趣的追求,展现了其个人魅力与时代背景的融合,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传统美德的颂扬。

作者介绍
姚鼐

姚鼐
朝代:清   字:姬传   籍贯:安徽桐城   生辰:nài)(1731~1815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
猜你喜欢

和李郡尊西湖春游

怅自湖烟空复春,徒将旧迹忆前人。

三桥断浦斜阳冷,双柳枯槎暮雨频。

环碧亭高翻白鸟,缬芳诗久漫红尘。

晚风弦管难为梦,吊古惟凭酒一巡。

(0)

海滨感秋

西风萧飒鬓毛侵,久为尘劳费苦吟。

云雁暗沉千里信,露蛩哀诉九秋心。

芙蓉摇落伤离绪,芦荻荒寒起暮阴。

安得成连携手去,海山一曲响牙琴。

(0)

春雨简友

听鹧鸪啼奈若何,真行不得也哥哥。

一年游兴春原好,二月东风雨最多。

云际层楼应睇盼,花开小阁独婆娑。

冲泥滑滑能相过,拼与提壶醉碧萝。

(0)

姑孰怀古

采石临江翠影高,金牛曾此出洪涛。

桃花水涨刚三月,杨柳堤深试一篙。

烛怪有人燃角带,泛舟无客著宫袍。

昔贤已去情何限,静对春流首重搔。

(0)

齐山湖泛舟

平湖漠漠柳疏疏,山影随舟漾太虚。

忽听采菱声一片,淡云微月晚风初。

(0)

暮春见雁

风雨催春急,春归雁未归。

岂无羁旅恨,可奈羽毛稀。

影度深林暗,心伤故国非。

踯蹰淮浦里,应愧与时违。

(0)
诗词分类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诗人
薛逢 梁章钜 孙光宪 王处一 黄瑜 吴儆 李涉 晁迥 王尔烈 钱珝 王闿运 徐元杰 谢枋得 郭璞 晁端礼 徐俯 郎士元 袁去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