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扬尘明主忧,将军谁能除国仇。
人才在世足供用,卿相留心旁采求。
行伍感藏岳都统,推埋间有舞阳侯。
寄声庶到金台上,骏骨如何可尽收。
边塞扬尘明主忧,将军谁能除国仇。
人才在世足供用,卿相留心旁采求。
行伍感藏岳都统,推埋间有舞阳侯。
寄声庶到金台上,骏骨如何可尽收。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苏葵所作的《闻观邸报三边消息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边疆战事的紧张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诗人通过“边塞扬尘”这一景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将军谁能除国仇?”这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解决边疆危机的迫切需求和对有能力将领的期待。同时,诗人也反思了人才的使用与选拔,提出“人才在世足供用,卿相留心旁采求”,强调了在国家危难时刻,应广泛搜罗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将才的重要性。
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名将——岳飞和韩信,以“行伍感藏岳都统,推埋间有舞阳侯”来比喻和激励当世的将帅,希望他们能像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一样,为国效力,抵御外侮。
最后,“寄声庶到金台上,骏骨如何可尽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够招揽天下英才,共同抵御外敌的热切期盼。金台在这里象征着朝廷或君主,骏骨则比喻杰出的人才。整首诗情感饱满,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才价值的重视。
阵阵酸风,迎寒催冻,山斋孤闭林罅。
残叶零红,纤蔬殢碧,冬容篱落堪写。
□□□□,却消得、幽居静雅。
烟檐忽黯,如注糟床,黄昏初罢。
故人近住江城,愁到冲泥,日归时乍。
山中景物,浓香胜雪,冷坐蜜梅花下。
拥衾寻梦,五更转、熏炉添麝。
洒窗繁点,急似吴篷,野桥春夜。
关山等是窗前月,偏促离人宵起。
灯盏寒更,车帷晓色,落得凄凉而已。倩谁料理。
这酒病如年,诗愁似水。
马尾杨花,北来相送六十里。
模糊梦境非耶是,恰丁香开谢,辛夷开矣。
雪屋篝衣,雨窗展卷,盼断家书一纸。茫茫春去。
知何处天涯,真当恨死。明日黄河,又风沙堆里。